答疑:慈诚罗珠堪布的根本知见是小乘杂外道

答疑:慈诚罗珠堪布的根本知见是小乘杂外道(赏花人2020-03-28)

问:这是我和一位师兄的对话,她是在慈诚罗珠堪布那里学藏传的,我感觉她的知见好像有一些问题,但是我又怕我说错,所以还是来向您请教比较稳妥。(慈诚罗珠堪布原文附在后面)

答:慈诚罗珠堪布的知见不是大乘见,至多通教。有七个问题需要说明:

一、大乘中道见不是说断我法执后就如天空从此没有云彩,这是不具诸法的空,非大乘。大乘证空后,不灭诸法,如天空中具足一切法,虽可受用万里无云境界,也可以随缘现种种云;如平静的湖水,底下藏有种种鱼虾,只是无缘不现。大乘别、圆二见,都是转五蕴,不灭五蕴。纵彻证空,也只是净五蕴,非断五蕴,否则,成佛后反而不能度众了,五蕴已灭,如何示现?

二、因果永远存在,并非断了我法执就没有因果了。佛陀行为也有因果,只不过佛陀不受二种生死。佛陀出现于世,不离众生善根福德之因缘,从这个角度说,佛陀也是遵循因果。凡所有相,皆体空,也皆有前因后果。佛陀若示现五蕴相,也必定如此。堪布意指因果只有凡夫有,这不是大乘说,不出藏、通。

三、堪布关于因果的论述有问题。堪布认为因果是生灭边,五蕴摄,空性是不生灭边,非五蕴摄,这是不对的。即便是通教,也知道五蕴即空,空即五蕴,不离因果有空,空不离因果。堪布的知见涉及通教。不过,就从这点看,归入藏教析空更合适,生与无生两断,符合藏教析空特征,何况圆教。若依圆教论,实相非因非果、即因即果,离因果之生灭五蕴另立非因果之空,不是大乘。其实通教都不及格。

四、堪布说密宗吃点肉、喝点酒这是强制打破执着,明显是为密宗破戒行作辩护。

1.证空破执,必须具定慧二力。得定需依戒,若具定慧,不必强制自然破执;若不具定慧,强制也没用。密宗喝点酒、吃点肉的行为应该舍弃。

2.无生之空与生灭之因果相,是一体两面,如手心手背。所谓法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空有互具。随缘现空现有,而体恒不离中。以破戒之行,换取对空的坚持,如砍手心以护手背,非明智之举。

3.非因果之法性与随因缘生灭之五蕴体实不二。欲以破戒为代价强令藏密行人与空相应,正如欲灭冰以取水,或欲舍弃水令求湿性,不明智。

4.若一定要强制,那就应该强制守住四根本戒,这才是有利于证空的方法,这是随顺因果的行为,也就是随顺法性的行为。不持戒者,纵有慧解,不证果,无戒必无定故。造善令心满足安静,造恶令心躁动不安,不安则能观空之心无力,虽可观空,绝不能证。欲令人证空,应该强制人行善,而不是强制令人造恶。堪布的解释太过颠倒!

5.堪布的说法,明显建立在生灭因果边与无生灭边对立的基础上,这点你应该看清楚。佛菩萨示现恶因苦果而自在,那是果地事,凡夫未尽实执,破戒必增恶业恶习,定有苦报。

五、堪布说因果离开这个感官也不存在,这有偏颇。即使是依小乘,业种也是依于意根。大乘把意根开为七、八二识,说业习熏于第八,感官所能感受到的只是部分业。如地狱众生所受之苦,只是过去恶业部分,否则地狱众生永不应生为人,因为地狱众生感官所感即是其所有业,受完地狱报,岂不是解脱了?实际上,地狱众生受完苦后,也可以从地狱出来,入于其他道,如人道等。因此可知,业并非就是熏在感官处,感官只是受报的载体,非释放业处。意根为小乘业释放处,八识为大乘业释放处。意根、八识,不离身,不即身,与身不一不异。若执身或感官等即业在处,堕在一边,岂非人死业就尽?堪布这个说法还是有很大的问题。意根也好,八识也罢,虽立为业习所依,而其体也是缘生,无常无主宰。能依、所依体不二,不能执为自在,不能执为实为常。

六、要注意,堪布虽然说没有证空前应该敬畏因果,但堪布认为因果边与空边本质上是两边,这是比较危险的知见。因为,这样一来,等于说,如果上师成就了,可以杀盗淫妄,都没有因果,可以任意疯行,不受因果。因为他已经不受因果限制,当然也就可以与女弟子双修了,男女双修也成立了。因为因果边与空边本质是两边,若有证空上师在,行淫不碍证空,这种理论就可以成立了。正如堪布说喝点酒、吃点肉可以更好与空相应一样,女弟子与上师行点淫当然也可以与空相应。实际并非如此,证空后依然受因果约束,乃至佛陀亦复如是,除非不于众生法界现身,一旦现身,必定有前因后果,纵然示恶,也必定是为了令众生断恶修善。

请你记住这句话:如来身也不出因果,一旦现身,也要遵循因果。要记住,真正的如来守本分得很。因为,如来真身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如来藏性,随缘即本分,彻底本分,名为如来。

我没记错的话,印光大师提到过一句话:深信因果者必将明心见性,明心见性者必不昧因果。知道为什么吗?因为,随缘生灭的因果边,与不生灭的非因果边,如影随形,互具互依,无始以来,无量劫后,永不分离。

慈诚罗珠堪布关于因果与空性关系的论述,偏颇处、需要认真商榷处太多。

附慈诚罗珠堪布原文:

即使证悟了空性,外表上也要随顺众生。莲花生大士曾云:“纵使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也即是说,见解要开放、高妙,但行为一定要保守、谨慎。

开放的意思是说,在证悟空性以后,包括杀盗淫妄、闻思修行等善恶之行在内的任何事物,都是虚幻而不真实的,不存在善恶、好坏、高低、左右等分别,没有任何阻碍,全都是一片空性、一片虚空、一片光明。我们以常识所创造的各种规矩——无论佛教还是其他宗教制定的戒律、规矩、规定、法则,都已经烟消云散。对这种人来说,就没有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界限,他们已经超越了这些约束,所以见解是很开放的。

但如果行为和见解保持一致,就会出问题。虽然对真正的成就者本身,不会有什么问题。无论在藏地、汉地还是印度,都曾有数之不尽的成就者的行为超越了一切约束。甚至为了打破约束,他们还会采取强制且极端的手法。比如密宗接受五肉五甘露等行为,就是一种超越约束的手段。但其他众生却不会理解这些放荡不羁、无拘无束的行为,为了保护众生的根基,护持其他众生的心或情绪,所以行为必须要保守。

莲花生大士还说:“外表应当实践经部仪,细致取舍因果有必要。”哪怕内在具备密宗的境界,但外在的行为,也应该按照小乘佛教的别解脱戒来行持,这样细致取舍因果非常有必要。

但见解却万万不能保守,否则就是执着,所以见解要开放。这是莲花生大师在宁玛巴的无上密法大圆满中的要求。

其实,除了宁玛巴以外,所有藏传佛教对密宗行人的要求都是这样的。

综上所述,首先,在我们的善恶执着还没有彻底灭除之前,要相信因果,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规律;其次,虽然我们能感受到一切,却要明白这只是源于感官的感觉,而不能认为这都是实有的,因果实际上并不存在,都是空性。

比如说,当自己作了坏事而受到恶报,其中无论是做坏事,还是遭受报应,都建立在身体感觉的基础之上。如果我们昨天吃了海鲜,今天就遭到病痛的折磨,谁知道我们在造作杀业呢?就是我们自己的感官。眼睛看到手去拿海鲜并送到嘴里,然后由舌头尝到了海鲜的滋味,其中的眼睛、手和舌头,就是证明我们造作恶业的证人;同样,谁能感觉到我们在生病呢?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因此,除了我们自己的感官之外,根本不存在什么善业与善报,恶业与恶报。

当我们了悟这些道理之后,对一切外境都不再会有执着,通过日积月累的熏习,就能令智慧逐步成长,令这些错误的概念逐渐淡化乃至彻底消失。当智慧的力量完全超越因果的时候,就不会再受因果的制约,不会再受山河大地、地水火风的影响,善也不是善,罪也不是罪,继而从根本上打破了因果关系,获得了最终的解脱。

此时,就像没有一丝云彩的天空,除了蓝色的虚空之外,看不到任何东西一样,我们的心也除了一片虚空之外,不存在任何东西。至于外在的物质,也只是我们意识的投影而已,一旦证悟了内在的智慧,外面的一切也就随之而解。

“此人踏上佛喜道”,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现在还不能着急,要从人身难得等加行开始启程,当我们从最基础的起点向解脱迈进的时候,就踏上了佛陀所欢喜的征程。通过天长日久的积累,就能一步步往这个方向趋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