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诚、藏密和戒律(20210816)
【居士】文章《学诚实是佛教败类,佛教界应深识学诚腐败根源,推动整治以革弊兴利!》(https://mp.weixin.qq.com/s/EIjSPlUumNCrbG0Rv78liQ)下有人留言:
学诚法师是有功有过的,他有一个蜕变的过程。今天又看了他06年左右与弟子及信众的一些短信交流,当时的发心不可谓不诚,甚至说很伟大。
佛教面临一个时代巨变的时机,他摸着石头过河,龙泉寺也是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虽然《广论》的有些东西引导过了,但总体上,龙泉体系的很多信众还是很受益的。
你现在全盘否定学诚,否定《广论》,并用自己的一套戒律知见来到处批判,造成教内的斗诤和撕裂,可谓是破坏性极大。你虽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却是一个智慧的小人。现在有多么狂热,将来醒悟了,就会有多么痛。
贤佳法师有超强记忆大脑,他对戒相的分析是很全面的,但他不能很好地把握戒律精神,只是教条式的解读。他虽然读书比较多,但只是学问僧,缺少禅修的训练,缺少世间的阅历,对心性的认识和烦恼的调伏是极其僵化的。
龙泉体系存在的许多问题,它的根源,是因为师父的发心变质了。其次,师父的修学历程,他是学院培养出来的,并没有经过禅修的训练。只是因为W革以后,佛教人才断层,他是被历史因缘推上了主持、会长的位置。
他于青春期出家,性心理暂时伏藏。他非常喜欢看书,肯定旁涉了道家、密宗以及性学的一些东西,好奇心会越来越炽盛。同时,因为他承担的事情很多,又没有禅定功夫的保养,身体一直是亏损的。后来,他的权力越来越大,诱惑越来越多,权术越来越得心应手,一朝失足,后来更加胆大妄为,不可收拾。
龙泉风波要是处理得好,可以促进龙泉体系顺利转型。可惜龙泉寺的上座法师们,部分继续为师父推波助澜,部分中立明哲保身,错失了这一历史机遇,体系最后四分五裂。
举报到网络上,也不是贤佳法师等的初心。他们只是想请佛教界的长老法师们来主持公道,可惜佛教界还不具备这样的监察力量和意识。龙泉风波以后,贤佳法师借着主持公道,成了网络上的意见领袖。他的扩大性批判藏传佛教,全盘否定师父,并把戒律中的“遮戒”上升到“轻重等持,不可违犯”,公开批评许多法师,造成佛教的更多Fen~lie。
对学诚法师的批判,通过《凤凰岭惊梦》和《九十五页材料》,已经基本上到位了。相信政府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目前,最重要的是考虑如何解决龙泉体系弟子及信众,尤其是极乐寺尼众们的心灵创伤和修行迷惑,这些都需要建设性的思考。
对《广论》,我们不要过度推崇,也不要过度贬抑。它弥补了汉地基础佛法的不系统,但止观这方面,汉地天台、唯识等宗都是高屋建瓴的。
《广论》依师法的过度引导,也是因为信众们佛法基础太薄弱,并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我们及“福智”僧团的问题,并不是法的问题。只能说法被误解误用,没有弄清依师法的前提和边界,而不是借此来全盘否定。
如果全盘否定龙泉体系的修学及功德,那么很多佛法不深入的同学都会受到严重的心灵创伤,可能一辈子都难以走出来。
龙泉事件是佛教界的一记警钟,我相信有很多法师在默默探索,以后会避免踩这些雷,但龙泉体系的一些成功经验能否被认识,就值得怀疑了。
【贤佳】可回复:
随喜思考!我并非说遮戒绝对不能犯,而是应有惭愧心,尽量不犯,犯则忏悔,不要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地不持、不忏。
关于《广论》和藏密依师法的问题,以下请您辩驳:《辨破藏密四皈依依师法》(https://www.zhengxinfofa.org/3843.html)、《辨破〈菩提道次第广论〉》(https://www.zhengxinfofa.org/3043.html)。
【居士】留言者回复:
学习《广论》并不一定导向密乘,引入汉地的初心都是以次第纠圆融的偏,弥补汉地基础佛法的不系统。学诚法师、济群法师都没有公开引导弟子们学密。
依师法有前提和边界。首先他是不是善知识,需长期观察,并有观察的标准。它皈依的体仍然是佛法僧三宝及自性三宝。只有善知识具足一定条件后,才能成为上师。金刚乘是极其重视修行方便的,若无师授很难无师自通,所以上师是修行的亲因缘,把他放在一个重要位置是没错的。现在不是依师法的问题,是佛教界要有一套考察公正机制,谁才是正知正行的善知识,因为普通的信众不具备足够的观察力。
《广论》对修行净土确实有很大的帮助,它的出离心、菩提心,变换一个说法就是净土的信愿,就是对极乐世界的欣厌心,它的念死无常、皈依(通身靠倒)都是极其重要的念佛心要。“三士道”中涵盖的六度万行正是净业三福。
【贤佳】可回复:
您这是曲饰《广论》和藏密依师法,我先前分享的文章已有大体辨破,您可稍作浏览再具体辩驳。
【居士】留言者继续留言:
(1)遮戒可不可以犯,关键是否引起讥嫌。比如农禅并重、过午不食、运动强身,这些并没有引起居士讥嫌。而有些人执着戒相,不观缘起,非要站在“轻重等持”的制高点上要求别人,自身就是狭隘的。
你非要坚持小小戒需僧团羯磨才能舍,那你号召佛教界律师来做一个羯磨,哪些是重戒、轻戒,制定一个持戒的一等、二等、三等的标准。不要泛泛地批评所有人破戒,因为在不学佛的人眼里,破戒就等于道德低劣。那么我动一下锄头、观一眼电视、打一下篮球,也成了道德低劣,那不是坐实了普天下的出家人都是道德败坏的人了?那还要佛教干什么?群起而攻之就好了。
我巳经说得很清楚了,你的辨破我也看过了,你自己钻进死胡同里走不出来,还认为“举世皆醉,唯我独醒”。都是因为你阅读的范围太窄,参学的经历太少。
未来佛教要脱敏,要透明,要去宗教化,我们只能强调戒律的根本精神,而不是回到原始的生活时代。对于一些普世价值,我们需要随顺时代因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太虚大师自认为是一个菩萨沙弥,不是比丘,弘一大师自认为是一个不够满分的五戒居士,印光大师也用“药石”(晚餐),虚云大师也有掘地,以你的标准,他们都是破戒的,不能“持午”(过午不食)就还俗好了。
【贤佳】可回复:
(1)您说“遮戒可不可以犯,关键是否引起讥嫌”,这是佛说的吗?佛制遮戒仅仅只是为避人讥嫌吗?如果偷偷喝酒,没人看见,自然没人讥嫌,那么不犯戒吗?
您说“不要泛泛地批评所有人破戒,因为在不学佛的人眼里,破戒就等于道德低劣”,我未说犯戒等于道德低劣,而是犯戒无惭无愧则是道德低劣,如我先前已说:“我并非说遮戒绝对不能犯,而是应有惭愧心,尽量不犯,犯则忏悔,不要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地不持、不忏。”另外可参看《论无惭无愧违戒滥行必怀邪见》(https://www.zhengxinfofa.org/4163.html)。
您说“你自己钻进死胡同里走不出来”,您能引用经律具体辩驳我说的任何一句内容吗?
您说“我们只能强调戒律的根本精神,而不是回到原始的生活时代”,戒律的根本精神是什么?持戒本不必回到原始的生活时代,可参看《论佛教中国化》(https://www.zhengxinfofa.org/4127.html)。
(2)他们都有惭愧心,不自称不犯戒。现在很多犯戒者无惭愧心,实怀邪见,根本不同。
如《大般涅槃经》说:“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生。……若有众生造作诸罪,覆藏不悔,心无惭愧,不见因果及以业报,不能咨启有智之人,不近善友,如是之人一切良医乃至瞻病所不能治,如迦摩罗病,世医拱手,覆罪之人亦复如是。”(卷第十九)(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2/T12n0374_019.xml#pT12p0477b2315)
【居士】留言者回复:
(1)师父前期是优秀的学僧,后期是败坏佛教的,应该两分的看问题。做事不是修行,有时候也是修行,只是后期被引导过了,你不能因此全盘否定龙泉寺的学修模式。龙泉寺是集体创作,许多东西也是时代的呼唤、时代的弊病,你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师父身上。从人性的复杂来看师父,既要看到他的可恨之处,也要看到他的可怜之处。他自身修学不足,就被推上佛教领头人的位置。他的身心是严重透支的,从普通的人性来考虑,他也需要排解孤独、压抑,但他又处在“仓盎嘉措”的位置,不能轻易放弃自身的位置。所以我们要揭示这一蜕变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说他坏,使信众产生普遍的仇恨和迷茫。
那印光大师也没有劝导人过午不食,他也是无惭无愧了。
我并没有提喝酒,喝酒的制戒缘起也不是引起居士讥嫌,而是他因为喝酒而犯了其它四重戒。所以遮戒中也有不同的制戒缘起,也有轻重之分。
佛教中国化,你的辨论逻辑都可笑得很,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对而强辞夺理。
佛法是缘起法,戒律都有制戒缘起。佛都说了小小戒可舍,你非要以古法来灭今法。
时间是验金石,希望最后不要变成你一个比丘在那里呐喊:“为什么没有人响应我?我代表佛,我是真理呀!”
(2)佛既然说了小小戒可舍,那他舍掉,又怎是无惭无愧?又怎是邪见?你说要僧团羯磨,那你来组织羯磨呀!
【贤佳】可回复:
(1)学诚的腐败,您为何不考虑藏密教法的影响?
印光大师没有持午,但未说不犯戒,也未说不必持午。如《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复季国香居士书一》说:“接手书,不胜感愧。光粥饭庸僧,于禅于教皆未从事,唯依念佛以为依归。至于为人作师,实不敢妄充,亦有误听人言求取法名者,亦赧颜应之,以期彼于佛法中生信心、种善根,非曰光即可以为人师也。至于阁下,禅教俱通,戒行精严,坚持八戒,常行午食,光尚未能持午,使此时冒冒然应之,汝后纵不当面唾骂,必至憾昔未察,以致于求福田中反成轻僧慢法之举,故不得不为说其所以。祈转拜高人,庶得大利益矣!”(卷第一)岂是于非时食无惭无愧?
又如《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庐山青莲寺启建莲社缘起疏》说:“其结社之法,一遵远公成规,人不论僧俗,必须具真信愿,决定求生西方。又须各持斋戒,清净身口意业,朝暮课诵,三时念佛,除有病,及公事外,概不得避懒偷安。”(卷第二)岂不是劝人持午?
不掘地戒虽然是由俗人讥嫌而引起佛制戒,但佛制此戒并非局限于避免俗人讥嫌,正如杀戒、盗戒也是由俗人讥嫌而引起佛制戒的,但佛制戒禁止杀、盗并非局限于避免俗人讥嫌。佛制每一条戒,包括遮戒,都有制戒十义(十利)的考虑,不应自作聪明局限于一义而取舍佛戒。
如《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唐〕道宣律师撰钞,〔宋〕元照律师撰记)说:“〖钞〗掘地戒十。《多论》:‘不掘地、坏生,三益:一,不恼害众生故;二,止诽谤故;三,为大护佛法故。若佛不制此二戒者,国王、大臣役使比丘;由佛制故,王臣息心,不复役使。’得令静缘修道,发智断惑,是名大护。〖记〗引《论》制意,大同后戒,故此双明。第一,此戒则伤害蝼蚁,坏生则毁损蠉飞。次意,如戒缘中,居士讥言‘无有正法,断他命根(彼计生地、生草皆有命故)’。第三,广释,如文可解。故知比丘为体,高超物表,人天所尊,或遭驱役,但由自感,请观己行,勿咎于他。”(卷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0/T40n1804_002.xml#pT40p0074b0401)
《四分律》说:“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自手掘地,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卷第十一)(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2/T22n1428_011.xml#pT22p0641a1101)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说:“〖钞〗又得十利,如‘摄取于僧’等。〖记〗如来随结一戒,皆云‘有十种利’,今举初利。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戒疏》云‘此三明戒生众功德’),四、未信令信,五、已信令增长,六、难调者令调顺,七、惭愧者得安乐,八、断现在有漏,九、断未来有漏,十、令正法久住。”(卷上)(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0/T40n1805_001.xml#pT40p0178c2501)
(2)佛说小小戒可舍,岂是个人可以随意舍?即使僧团羯磨,也要充分商议,不违佛法戒律精神,否则也是非法。就像社会法律乃至宪法可以修订,岂是个人可以随意修改?即使代表大会讨论修订,也不能乱修订,否则可能引起国家动乱。可参看《论舍戒》(https://www.zhengxinfofa.org/3694.html)。
目前没条件僧团充分商议而如法羯磨舍某小戒,那么所有比丘就必须持守,否则犯戒有罪。如果比丘戒的小戒可以个人随意舍,那比丘与居士有何差别?凭什么受居士礼敬供养?自称比丘,受人礼敬供养,却随意不持佛戒,还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岂非无惭无愧?岂无邪见?可再看《论无惭无愧违戒滥行必怀邪见》(https://www.zhengxinfofa.org/4163.html)。
【居士】留言者继续留言:
你要翻案也行,你先把国内的假和尚整理疏治了再来。你要严持净戒也行,那你可以号召建立新的剃度制度、受戒制度,对出家人进行考核。既然做不到这些,就要承受现在的佛教现实,不要尽提一些不着边的高调。
你可以号召让居士先学比丘戒,做不到的不要出家。
你提什么“制戒十义”,那佛说的小戒可舍,就要尊重时代因缘。你不可执此弃彼呀。
千年来有争议的东西,你在这个时候要来下个结论,是此时当为吗?
你看不到主要问题,尽在这些次要的问题上引起争执。
在这佛教最衰弱的时候,你不是制造恐慌,Fen~lie僧团吗?
你和当时的提婆达多又有什么区别?“别人都不持戒,只有我最持戒”。
【贤佳】可回复:
您说“你要翻案也行”,翻什么案?
您说“你提什么‘制戒十义’,那佛说的小戒可舍,就要尊重时代因缘”,僧团和合商议而羯磨舍小小戒,也必须符顺制戒十义,否则此舍戒是非法,舍戒不成,羯磨者有罪。佛制戒悬鉴未来,岂可自作聪明滥以“尊重时代因缘”而舍弃佛戒?即使少分因时代大变而可能需适当调整,也需僧团充分商议,随顺“制戒十义”而做调整,岂可个人自作聪明随意弃舍?
如《灵峰蕅益大师宗论·答比丘戒五问》说:“如来一切知见,普为大千众生而制戒律,六群等亦大权示现,曲体末世情态而示犯缘。正由人情懈怠,不肯轻重等护,致成末运。今欲弘宗演教,必以持戒为本,内因淳厚,外缘自丰,‘白毫相中一分光明’,决非诳语。若以戒为小节,便成谤法,谈宗说教皆是儱侗瞒盰,设获外缘,总名魔业,何益正法哉!”(卷第三)(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J36/J36nB348_003.xml#pJ36p0317a0301)
您说“千年来有争议的东西,你在这个时候要来下个结论,是此时当为吗”,正因为“舍小小戒”是有争议的,所以宜应搁置,不要粗率拿来作为自己随意不持戒的凭恃。
您说“在这佛教最衰弱的时候,你不是制造恐慌,Fen~lie僧团吗”,佛教衰弱的根本原因不正是因为戒行弛废吗?戒行弛废,仍然心安理得,毫不“恐慌”,能不堕落吗?能使佛教走向强盛吗?
您说“你和当时的提婆达多又有什么区别”,提婆达多另立戒法和僧团,与佛争竞,我另立了什么戒法和僧团?
我没说“别人都不持戒,只有我最持戒”,我是讨论佛制戒法,希望不要滥舍戒,犯戒应有惭愧心,应尽量持戒。
您先前说强调戒律的根本精神,您说戒律的根本精神是什么?怎样落实?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