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传论缘起

南北传论缘起(20220309)
【法师】(20220304)有居士来信:
{我也曾经看过贤佳法师的一些法文,法师引用的经文有好些北传经典,有时也有南传经典。我从2016年接触佛法至今,基本都是在学习南传经典,对于北传经典有所耳闻但没有好好学习。南传经典里佛陀的遗教是“以自为洲,以法为洲,不要放逸,应精进作禅那”,南传经典里佛陀没有教导弟子们成佛,只教导弟子们成就阿罗汉断除轮回止息苦。所以我不明白您说的“以戒为师”和“修行以求得安稳”等于成就佛果,敬请您明示好吗?}
【贤佳】可回复:
成佛需要经过多方面漫长的修行积累过程,但生命是无限的,不会断灭,所以众生都可以成佛。先证阿罗汉果,得法性身,再行菩萨道成佛,或者往生净土证无生法忍(得法性身),行菩萨道成佛,都可以。以戒为师而使修行安稳是一个共通基础。可参看:
《南北传论佛道》
《南北传论菩萨道》
【法师】(20220308)来信者回复如下:
{我看了您发来的两个附件里的内容,感谢贤佳法师引用南北传经文来回复疑问。刚好昨天我看到《法句经》(敬法比丘译)第166偈:“无论利益他人的事有多重大,也莫忽视了自身的利益;清楚地知道了自身的利益,他应当尽全力获取它。(注:attadattham‘自身的利益’是指道、果与涅槃)”
请问,自身的利益如果是指道、果与涅槃,那这也是佛陀在劝诫我们要成佛吗?我对成就佛果的理解是,不但自身的贪嗔痴都灭尽了,而且具有圆满宣说佛法的能力,还有一些不与弟子共通的智慧;成就阿罗汉是指贪嗔痴都彻底灭尽了。《法句》第166偈里所说的自身的利益您是怎么理解的呢?
我在与您的交流中,如果有冒犯或者不敬之处,烦请您直接指出哦,我会好好反省的。如果我有错,我会接受和改正。
我见到您会用到“因缘”或者“缘起”这样的表述,我对照经文里有关“缘起”的内容是这样的:“比丘们!而什么是缘起呢?比丘们!以无明为缘而有诸行(而诸行存在);以行为缘而有识;以识为缘而有名色;以名色为缘而有六处;以六处为缘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受;以受为缘而有渴爱;以渴爱为缘而有取;以取为缘而有有;以有为缘而有生;以生为缘而老、死、愁、悲、苦、忧、绝望生起,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比丘们!这被称为缘起。”
我觉得一般情况下,我们日常说的缘起是包括了各种各样很广泛的内涵,但是南传经典里说的缘起是有特定含义的,只和无明、诸行、识、名色、六处、触、受、渴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缘起支有关,只为灭苦而讲。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有限的这十二个缘起支上,则是我们可以自主努力的阵地,是我们可以掌控的有限的重要的范畴。
我昨天读到一篇讲善友的经文,想分享给您看看:
“阿难!一位跟善知识、善同伴、善密友为伴的比丘,将会勤修八正道。阿难!为什么一位跟善知识、善同伴、善密友为伴的比丘会勤修八正道呢?这个法义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善知识、善同伴、善密友会使他修习能带来出离、无欲、息灭、放舍的正见,会使他修习能带来出离、无欲、息灭、放舍的正思维,会使他修习能带来出离、无欲、息灭、放舍的正语,会使他修习能带来出离、无欲、息灭、放舍的正业,会使他修习能带来出离、无欲、息灭、放舍的正命,会使他修习能带来出离、无欲、息灭、放舍的正精进,会使他修习能带来出离、无欲、息灭、放舍的正念,会使他修习能带来出离、无欲、息灭、放舍的正定。就是这样,善知识、善同伴、善密友会使这位比丘勤修八正道。因此,要成就梵行的全部,就要跟善知识、善同伴、善密友为伴。阿难!这个法义也可以这样理解:我是一位善知识,受生困扰的众生来我这里,可从生之中解脱出来;受老困扰的众生来我这里,可从老之中解脱出来;受病困扰的众生来我这里,可从病之中解脱出来;受死困扰的众生来我这里,可从死之中解脱出来;受忧、悲、苦、恼、哀困扰的众生来我这里,可从忧、悲、苦、恼、哀之中解脱出来。因此,要成就梵行的全部,就要跟善知识、善同伴、善密友为伴。”(志莲净苑萧式求译)}
【贤佳】大体可回复:
自利以道、果、涅槃为清净、究竟,利他也在道、果、涅槃之中。自利、利他如同人的两腿,可相辅相成,不宜割裂偏取任何一方。
如《(南传)增支部4集95经/火葬场的燃烧木柴经》说:“现在世间中存在这四种人,哪四种呢?既非为自己利益也非为他人利益的行者,为他人利益而非为自己利益的行者,为自己利益而非为他人利益的行者,既为自己利益也为他人利益的行者。比丘们!犹如火葬场的燃烧木柴,两端已被燃烧,中间沾了粪,既不能在村落中当木材,也不能在山林中[当木材],比丘们,凡这个人既非为自己利益也非为他人利益的行者,我说这个人像这样的譬喻。比丘们!在这里,凡这位为他人利益而非为自己利益的行者,这位是这[前]二个人中比较优胜、比较胜妙者。比丘们!在这里,凡这位为自己利益而非为他人利益的行者,这位是这[前]三个人中比较优胜、比较胜妙者。凡这位既为自己利益也为他人利益的行者,这位是这四个人中最高者、最胜者、上首者、最上者、最顶尖者。比丘们!犹如从牛有牛乳,从牛乳有凝乳,从凝乳有生酥,从生酥有熟酥,从熟酥有熟酥醍醐,在那里,熟酥醍醐被说为其中之第一。同样的,比丘们!凡这位既为自己利益也为他人利益的行者,这位是这四个人中最高者、最胜者、上首者、最上者、最顶尖者。”(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677.htm
缘起是多方面的,不仅应观察、思维流转的十二缘起,还宜观察、思维、随顺还灭的十二缘起。如您引述经文讲善友的作用,即是讲一种还灭的缘起。另外还宜随顺五戒、十善而行善培福,特别宜应孝敬父母,否则不仅难以成就道果、涅槃,还难免堕落。
如《(南传经藏小部)无碍解道·(大品第五)解脱论》说:“如何是解脱门?如是诸法所缘之灭尽、涅槃,此是解脱门。如何是违解脱?三不善根是违解脱,三恶行是违解脱,而一切之不善法是违解脱。此是违解脱。如何是顺解脱?三善根是顺解脱,三善行是顺解脱,而一切之善法是顺解脱。此为顺解脱。”(卷第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N43/N43n0019_002.xml#pN43p0350a1101
《(南传)如是语经·一集》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勿畏于福。诸比丘!此为乐、希、欲、爱、悦之同义语,此即是福。诸比丘!则我长时行作福时,能知长时之希、欲、爱、悦果报之经验。七年间修习慈心,七坏成劫间不再来此世。诸比丘!于退转劫间正入光音天,于进转劫间生于空梵天宫。诸比丘!于此处我正见梵天、大梵天、征服者、不被征服者,见一切之权威者。诸比丘!我已三十六次为诸天主帝释,更为法法王,战克四方,使住民得安全,成就七宝转轮王已几百次。然对地方王国教说为何?诸比丘!于彼我如是思维:“今我已为如斯大神力者、如斯大威力者,此于我为如何业果耶?为如何业之果报耶?”于彼我已如是思维:“今我已为如斯大神力者、如斯大威力者,此于我为三业之果,为三业之果报,为布施、调御、节制之〔果报〕。”’”(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N26/N26n0011_001.xml#pN26p0192a0301
《(南传)本生经·(五三二)数那难陀仙本生谭》说:“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扶养其母之比丘所作之谈话。……尔时佛言:‘汝等比丘!勿使此丘受苦。昔之诸贤者为扶养两亲,虽获得全阎浮洲中之国而不受。’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大士云:‘理当如是。’彼同意母之言,对难陀忠告曰:‘难陀!汝已得兄之分担。言母者,实甚可感谢,汝应勿放逸以尽照顾。’于是述母之德唱次之二偈:‘深怜此据场,尝为育我等,母实为天道,以故母选汝。尝为育卫者,福德母俱足,母实为天道,以故母选汝。’如是大士以二偈述母之德。于是彼女再归还原座时,彼曰:‘难陀!汝将受大不容易艰辛劳苦之母亲接去,须知乃辛劳养育我等二人,因此,汝应不怠以尽照顾,不可与不足美味之果实。’菩萨于众人当中宣说世间母亲大不容易之辛苦勤劳:‘希欲得子福,母向诸神祈,星宿运行问,季节变化闻。好季彼女浴,胎内有儿宿,斯身欲望生,如是称妊妇。一年或不满,彼女守出产,胎儿出产后,如是称生母。胸前两乳房,催眠摇蓝曲,抚慰烦躁儿,泣子得安慰,母心甚欢喜,如是称喜女。热烈风吹来,护遮予之子,无心之子育,如是称育女。父母之财物,皆为子守置,终生为勤苦,将来为子得。子!子!如斯声声唤,母无安暇时;青年午夜中,耽湎他女等,夜晚不归来,母烦为我子。以斯困苦育,不向母奉侍,对母行不善,彼将赴地狱。如斯困苦育,不向父奉侍,对父行不善,彼将赴地狱。富人爱财富,我闻财富尽,对母不奉侍,彼将至困苦。富人爱财富,我闻财富尽,对父不奉侍,彼将至困苦。子喜无关心,常时为笑戏,母用心于子,岁月增母老。子喜无关心,常时为笑戏,父用心于子,岁月增父老。布施亲爱语,此应为利行,诸事于同事,适宜示时处。摄事于此世,如止车之轮,彼女无摄事,无不成子母。为子之母亦如父,应得夸耀与尊敬,世间一切贤者等,此等摄事皆认知。此是父母伟大处,获得人人皆称赞,双亲实为第一师,人言乃此即梵天。双亲情深爱子等,子等崇尚彼等亲,自古贤者对双亲,实应皈依与崇敬。衣类、寝具、饮食物,一切供养皆具足,扪摩、洗浴亲手足,或洗双足报亲恩。子对父母尽扶养,此世多有贤者等,生前彼等受称赞,死后乐生至诸天。’如是大士说教,如转须弥大山,诸王闻此,与一切之军士皆生净信。”(卷第二十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N39/N39n0018_022.xml#pN39p0212a1103
《(南传)本生经·(五四〇)睒摩贤者本生谭》说:“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扶养母亲之一比丘所作之谈话。……是日之晨朝,佛观察世界,看出此出家子之根机,于彼来时说《扶养母亲经》,赞叹父母之德。彼立于比丘之后端听闻法语,彼思:‘自己如为一在家者,思考或能为扶养双亲之事,虽然如此,而世尊曾言虽为出家之子,亦能为救助之事。前时自己离世尊而去,则如此出家之事即归于有缺;然而今不为在家者,仍为出家者扶养双亲。’于是彼持筹而行,得筹食与筹粥;彼觉此十二年间于森林中独住,实是具有罪恶之感。彼晨朝到达舍卫城,彼思:‘如是,最初应得粥而来耶?抑或先会见双亲耶?在贫穷彻骨之人面前,空手而见是为不当。’彼于得粥之后,来至双亲原来家之入口。……‘法友!世尊不许由信者所得布施之物浪费成为无有,君由信者取得布施之物与在家者为不适合。’彼闻法友等之言满感耻辱。彼等虽言如此,心犹不足,向佛告知:‘世尊!某某比丘将由信者所得布施使至终了,以扶养在家者。’佛呼豪家之子询问:‘汝比丘!汝真实由信者所得布施使至无有,扶养在家者耶?’‘是为真实,世尊!’佛思赞赏彼之善行,又思闻佛言说自身前生之行为,佛问:‘汝谓扶养在家者,究竟扶养谁人?’‘乃吾双亲,世尊!’于是佛向彼着力三次而言:‘是善行、善作!’而曰:‘汝履我所行之道而行。我于前生亦行此正行,扶养两亲。’彼比丘恢复元气。佛为比丘众所恳望,说明过去之事。……若人对父母,如法扶养者,扶养两亲人,诸神使平愈。若人对父母,如法扶养者,此世被赞叹,死后生天乐。王闻此思考:‘实为稀有之事,扶养两亲者,罹患疾病而诸神前来平愈⸺彼睒摩益显光辉。’……佛说此法语后曰:‘汝等比丘!扶养两亲之事,实为贤者所行来之惯例。’于是说四谛之教,说四谛之教终了时彼之比丘达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神之女是优钵罗色〔莲花色〕,帝释是阿那律,父是迦叶,母是跋陀迦比罗,而黄金之睒摩贤者即是我也。’”(卷第二十五)(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N41/N41n0018_025.xml#pN41p0001a0403
【法师】为什么您特别着力提出孝养父母之事,是因应这位来信者的什么机缘?
【贤佳】因为孝养父母是在家人的首要责任、善行,易被现代南传学修者忽略。
【法师】我联想起之前在*寺经历的一件事。当时来参加禅修营的一位约四十多岁女居士欠债160多万元,她请教M尼师,她是应该去赚钱还债还是选择修行(我理解意思是以在家人身份“专业”修行),M尼师建议她修行,理由是只有通过修行,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她的境况。但我认为M尼师的建议不现实,因为通过修行来还债是“虚无缥缈”的,没还完债也不可能安心修行,我认为应该踏实努力工作赚钱还债。您认为呢?
【贤佳】她适当禅修是有益的,但“专业”禅修则缘起不顺,因为努力工作作为得钱还债的增上缘一般是必要的,仅仅依靠作为根本的业因缘的改变一般是不够的。其对因果缘起的认知是偏狭的,可参看《辨破藏密的业果观念》(https://zhengxinfofa.org/2403.html)、《论业果、缘起》(https://zhengxinfofa.org/3657.html)。另外,他们似乎偏向以禅修替代、凌越其他善行,可能落入不负责任的恶行,禅修难以真正相应深入。
【法师】说到这个,末学也发现您说的这种情况。例如*师很喜欢禅修,她一天之中主要时间都在打坐。她以前曾跟我描述她打坐有很好的体验(大致是身体感觉很舒服之类),但我觉得禅修对她的生命似乎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帮助和改善,还有感觉她可能会很厌烦有事情影响她打坐。另外,我发现她的腿可能已经不行了,不能灵活弯曲。**师也很喜欢打坐,在生活中是个糊里糊涂的人,对很多事情很粗糙大意(这一点跟*师有点像)。
【贤佳】她们的禅修可能完全偏重止修,观修思察严重不足,可能越修越痴钝,还凌越基本善行,且多高慢执着,难免现后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