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戒、修禅与念佛

论持戒、修禅与念佛(20230319)

法师】以前跟您交流时,您说过这样一段话:“有些心境通过学戒持戒容易明鉴而调伏,通过强硬打坐禅修可能不容易调伏。如同多有土块、泥沙的地面宜先用铁铲、扫把清扫,直接用拖把则难以清除,反而可能越拖越脏。学戒持戒如同铁铲、扫把,打坐禅修如同拖把。现代人多福薄惑重,宜首重学戒持戒,适当配以禅修,否则可能难有好效果。”

这个比喻“如同多有土块、泥沙的地面宜先用铁铲、扫把清扫,直接用拖把则难以清除,反而可能越拖越脏”,当时我不是很明白,今天我突然好像明白了。您的意思是不是说,对于比较粗猛的烦恼,宜通过学戒持戒来调伏,当粗的烦恼伏住以后,才可以通过禅修来调伏细的烦恼。如果粗的烦恼没调伏而试图通过禅修来调伏,可能烦恼反倒容易变大。土块、泥沙比喻粗的烦恼,铁铲、扫把比喻学戒持戒,拖把比喻禅修。不知道我理解是否对?

贤佳】是的。

法师】先前您还有一份文稿《南北传论缘起》中也谈到禅修偏差问题:“她们的禅修可能完全偏重止修,正见慧观严重不足,可能越修越痴钝,还凌越基本善行,且多高慢执着,难免现后糟糕。”(https://www.zhengxinfofa.org/9370.html

A法师的状态让我感到有些符合这两段话。在正常情况下,其一天之中的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放在打坐上,是本着维护一个禅宗道场应有的秩序和庄严在坚持,并似乎凭恃于此而生慢心(认为别人护持道场的方式都比较“低级”)。像这样打坐,把日常的大块时间占满,我觉得就很难有时间深入学习教理了,可能恶性循环。

之前A法师说膝盖有毛病而无法正常盘腿坐,认为是膝盖受了风寒,但我怀疑是膝盖受伤了。刚好您那篇文稿《南北传论缘起》也提到类似的腿受伤问题。我以前听过一个天台宗数息观的开示说,有的人打坐不得法,就导致腿受伤。我自己有一个体会,但不一定对:如果一个人内心足够寂静,他不需要刻意“练腿子”也能坐得住;如果心不相应,可能越用功越容易受伤。

贤佳】学戒持戒也可能由此凭恃而自高骄慢,迷失善心。如佛教界有常话说:“持戒的烦恼重,参禅的脾气大。”娑婆世界末法时代,人多根钝惑重,难得清净如法,可能唯有常怀惭愧、念佛修善回向自他往生净土是稳妥可行的解脱之道,持戒、修禅等都是助行。宜应深思。

法师】感谢法师指点和提策!不过您这么说,让我感觉好像是也不要把持戒看得那么重似的。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固然需要避免凭恃学戒持戒而自高骄慢,但重视学戒持戒也是很有必要的。如“净业三福”里的每一福都包含有戒的内涵,如果离了戒,怎能修好“净业三福”?又怎能保险往生净土?对于禅,我一向认为禅境高深,不认为在这个时代还能找到真正证到禅境的人,自己更是不可能证到,所以我不想在禅修上多下功夫,以免白白浪费许多时间。相对于禅修来说,我觉得持戒较为容易把握和下手。一个人是“持戒而烦恼重”还是真正遵循戒律精神在持戒,也相对容易分辨,不似禅修那样容易留下玄虚、投机的空间,有时候有功夫和没功夫好像差别不大,没功夫也能说成很有功夫。当然,“持戒而烦恼重”也是很有必要警诫和避免的。

贤佳】随喜善思!虽知险易,不执高下,常怀惭愧,不失慈悲,长远努力。

法师】您说“常怀惭愧”,我想是不是对自己所遭遇的一切不如意事都可以怀惭愧?我觉得这样思维仿佛能够调伏慢心和不平,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悲观,好像一惭愧了之后,就少了阳刚之气。例如之前的*事件,B法师无理指责我,我如果是以怀惭愧心为主的话,就会认为这是自己的恶业而“应得”,可能就不会去辩驳其邪见了。

贤佳】对自己遭遇的一切如意事也应常怀惭愧,何况不如意事。常怀惭愧是基于深远正见和对圣贤的仰望,是真正积极的。惭愧是善根,没有惭愧则没有善法。对他人的邪见,不必太执取破斥,因为世界上的邪见滥说是破斥不完的,随缘适度就好。重要的是自己的情绪执着等需要敏锐省察,力求改善,否则自利利人都是肤浅的,难有好效果。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特别遇事莫忘念佛。

法师】您说“对自己遭遇的一切如意事也应常怀惭愧”,我不理解,这个是怎么说?

贤佳】未破“我”执,未出轮回,依赖无常蕴身,所有如意事都是坏苦,多引贪慢乃至争斗,自己未能超越乃至未能明识,怎能不惭愧?

法师】明白了,感谢指点!您说:“可能唯有常怀惭愧、念佛修善回向自他往生净土是稳妥可行的解脱之道。”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的修行之道。我反省到自己最近有些急躁、浮躁,被自己和别人的瞋心裹挟着,表面上看仍然保持一些学修,但是内心不得安宁自在。我觉得这背后的原因是自己对现状颇有不甘,我以此“激励”自己要好好学修,要修行得“成就”,要“超过”那些“没有修行的”、我看不上的人。现在我意识到,我的出发点根本错了,因为要离开身边人事境去另外寻修行,是“了不可得”的。我还是有功利心,不够脚踏实地。然后,您这句话让我在想,我是不是不应该过多想要什么“修行成就”、要怎样弘法度化,而应把目光多回归到自己身上?

贤佳】随喜善思!宜多回归自身,正是落实“修行成就”,更好弘法利生。“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磨刀不误砍柴工”。自利利他,相辅相成,宜适度灵活把握。

如《优婆塞戒经》说:“为利自他造作诸业,是名为学。能利他已,是名学果。……菩萨信根既自利已,复利益他。自利益者,不名为实,利益他者乃名自利。……菩萨不能自他兼利,唯求自利,是名下品。何以故?如是菩萨于法财中生贪着心,是故不能自利益也。行者若令他受苦恼,自处安乐,如是菩萨不能利他。若自不修施、戒、多闻,虽复教他,是名利他,不能自利。若自具足信等五根,然后转教,是名菩萨自利利他。……菩萨若欲为众生说法界深义,先当为说世间之法,然后乃说甚深法界。何以故?为易化故。菩萨摩诃萨应护一切众生之心,若不护者,则不能调一切众生。菩萨亦应拥护自身,若不护身,亦不能得调伏众生。菩萨不为贪身命财,护身命财皆为调伏诸众生故。菩萨摩诃萨先自除恶,后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无有是处。是故菩萨先应自施、持戒、知足、勤行精进,然后化人。菩萨若不自行法行,则不能得教化众生。”(卷第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4/T24n1488_002.xml#pT24p1042c2501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复周群铮居士书三》说:“学佛必须专以自了为事,然亦须随分随力以作功德。若大力量人,方能彻底放下、彻底提起。中下之人,以无一切作为,遂成懒惰、懈怠,则自利也不认真,利人全置度外,流入杨子拔毛不肯利人之弊。故必须二法相辅而行,但专主于自利一边。二林之语,亦不可误会,误会则得罪二林不小。二林之意,乃专主自利,非并随分随力教人修习净土法门全废也。利人一事,唯大菩萨方能担荷,降此谁敢说此大话?中下之人,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门有六度万行故。自未度脱,利人仍属自利,但不可专在外边事迹上做。其于对治自心之烦恼习气置之不讲,则由有外行,内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为德,则所损多矣。譬如吃饭,须有菜蔬佐助。亦如身体,必用衣冠庄严。何于长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门深入,而尽废余门也?一门深入,尽废余门,唯打七时方可。平时若非菩萨再来,断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则生厌故也。天之生物,必须晴雨调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实际。使常雨常晴、常寒常暑,则普天之下了无一物矣。况吾侪心如猿猴,不以种种法对治,而欲彼安于一处、不妄奔驰者,甚难甚难!人当自谅其力,不可偏执一法,亦不可漫无统绪。”

法师】以前恰恰是有“利他”的心,所以不自觉地心向外驰,但其实如您所说,我没有真正理解利他的内涵,自身也欠缺利他的能力。

今天早上我拿出《弘一大师书信》阅读,想让大师的人格熏习熏习我这颗浮躁的心,随之心就慢下来一些。我以前一直以为自己够“慢”了,但现在发现不然。我想如果我不求什么成就,只扎扎实实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对周遭所遇的人事物都能真正尽责尽善,这样我才是真能慢下来。

贤佳】“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随缘不忘念佛,回向自他往生净土,大道自在其中,成就亦在其中。今世离此别行,多是虚浮,多成枉曲。

如《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复郑琴樵居士书》说:“念佛法门,仗佛慈力,若有真信切愿,至诚念佛,无一不往生者。然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痴无知,只求来生人天福报,或不生惭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义等事,心与佛背所致。过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若其人未发心念佛前曾作诸恶,今既念佛,生大惭愧,痛改前非,则亦可决定往生。佛视众生犹如亲生儿女,儿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无可奈何。众生若肯改过迁善念佛,佛决定于彼临终亲垂接引也。”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