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录》今注(卷首语)

《正信录》今注(卷首语)(20240101)

 

目录

1.题辞

2.发刊序

3.作者自序

4.罗两峰先生事略

1.题辞

堪叹世间人,多以己为智,自己真面目,尚不知名字,何况过现未,前生后生事。

儒教古圣人,注重在经世,此种深道理,略示其大致,儒者不深究,遂谓无此义。

佛既广发挥,如长夜灯炬,凡有宿根人,悉皆同归趣。

致彼理学家,欲阻其进辔,特极力辟驳,以期咸关闭,不知大根人,决不受彼制。

堪嗟庸碌者,便隳其正志,从兹破因果,及轮回理事,谓人一死后,永灭无神智。

由是作恶者,大得其覆庇,以致至今日,乱极无法治。

幸有大心人,种种诸行诣,罗君为录辑,以贡现未世,故特为排印,以期广流布。愿诸见闻者,知儒释正意,辗转为流通,使遍现未世。

庶几儒道明,佛道亦无替,人民得安乐,守道而居易,生为圣贤徒,没登极乐地,转此浇薄俗,同敦仁恕谊。如此区区心,智者谅不弃。

——古莘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今注】

①进辔(pèi):前进的趋向。

②隳(huī):毁坏。

③古莘(shēn):陕西省合阳县,古称有莘国,印光法师祖籍。

 

2.发刊序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背觉合尘、轮回六道,经尘点劫,莫由出离,于是随机施教,对症发药,种种方便,为之化导。以冀彼背尘合觉,返妄归真,消除本无之惑业,圆证本有之佛性而后已。众生视佛皆是众生,以故闻佛之言、见佛之行,不即信受,谓为幻妄不实、蛊惑愚俗者有之,谓为弃伦理、害正道者有之,谓为愈近理大乱真者有之。然佛固不以此而弃舍也,只可待时节因缘成熟以行度脱耳。

多有始以不知而妄辟,继以深知而力修,后以真修而悟证,由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广垂言教,启牖(yǒu)后人。以其了知佛之立法,圆该世、出世间一切善法,不独不悖世法,而复大有益于世法。论修持,则毫善弗遗,而一心无住;谈谛理,则一尘不立,而万德圆彰。以故具超格之知见、有特别之志向者,无不归心而崇奉之,以期其己立立人、自利利他焉。

亦有剽窃佛经要义以宏儒宗,反加以极酷烈之辟驳,以关闭天下后世之人不入佛法。其本意不过以门墙见重,恐其不加关闭则群趋于佛,儒门因之冷落,不知真上根人决不受关。而中下之士,由彼破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谓为佛以此为诱惑愚俗之据。凡佛令人改过迁善以及了生脱死等法,彼则斥为自私自利,以“有所为而为善”即是恶,必期于无所为而为善,大悖圣贤克己寡过、下学上达之旨,及《易》《书》趋吉避凶、惠吉逆凶之道。徒以尽谊尽分、诚意正心为淑世善俗之术,于所以令人不得不尽谊尽分、诚意正心之根本完全废弃,以圣人分上之事责凡夫以实行。故致善无以劝、恶无以惩,及至欧风东渐,则废经废伦之种种恶剧通皆演出。其祸根正在破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及“有所为而为善”即是恶,与“自利利他、了生脱死”斥之为自私自利之偷心之所致也。

于是有心世道之人,群思挽救之法。适有以罗两峰所著之《正信录》见赠,阅之,心怀为畅。居士乘愿再来,以大通无碍之眼光,凡世俗所疑之事,如天堂、地狱、人畜轮回、前身、后身等,一一据经引史证明其事,而道学渊源、名人至论,以及各种修持,与夫仗佛慈力横超三界之法,悉皆详示所以,使人知其门径、有所依凭,俾拘墟者得见天日,令孤露者归本家乡,其为利益,莫能名焉!乃为校正字句,拟排版,先印一万本以为提倡,以后任诸慈善家屡屡续印,庶可遍布全国。吾友体范大师愿任印资。潮州郭辅庭居士欲精刻木板,祈余校其底本并为作序,以期广传。足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好善之心,谁不如我。于一时中,排、刻并行,可为今日一大幸事。

愿见闻者,由两峰所说,深信佛言,以五戒十善、六度万行,随分随力于日用伦常中修之,则生入圣贤之域,没登极乐之邦,庶不负本具之真如佛性,与如来大慈普度、两峰曲为倡导之一番婆心也!

——民国二十年辛未季春,古莘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忌者谓为“佛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恫吓愚夫、诓骗流俗耳,岂真有其事哉”,不知众生堕三途、如来证一乘皆不出因果之外。故《法华经》曰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本末究竟等,《因果经》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惠迪吉,从逆凶,唯影响。”然则佛固注重因果,儒者何尝不注重因果耶?其有废因果而别谈心性者,皆着空之偏见、欺心之妄说也。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诚为至论。

清罗两峰居士,本儒佛大同之旨,述《正信录》。凡一切世界,成、住、坏、空,天堂、地狱,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世人疑为佛之妄诞,谓儒本无是言者,一一援经据史引以证明,使人无由置辩。凡宋儒理学渊源、性理诸说,亦各各指其师承源源本本无不由于禅学,根据确凿,尤令人莫能隐讳。末后结归佛学,注重念佛求生净土之法,佐之以戒杀放生,俾行人知所宗趣,当生必得真实受用。其有裨于世道人心殊非浅鲜(xiǎn)。而对今之欧风东渐、竞尚物质文明、废经废伦、破斥因果、推翻道德、人心陷溺已极之世界,尤为当头棒喝、顶门一针。不慧虽自知学识谫(jiǎn)劣、人微言轻,不足启人信向,因奉命校对,见其具有挽救世道、辅翼佛法之功能,乃自忘固陋,聊书所见如此。

——民国二十年端午后四日,净业学人德森谨序

【今注】

①牖:窗户。启牖:启发。

②惠吉逆凶:儒家《尚书·大禹谟》:“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http://www.sidneyluo.net/b/b02/003.htm

③拘墟:孤处一隅,见闻狭隘,语本《庄子·秋水》:“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墟也。”(http://www.sidneyluo.net/d/17.htm

④梦东:清代僧人,字彻悟、讷堂,号梦东,净土宗第十二祖。引文出自《彻悟禅师语录》上卷(http://cbeta.buddhism.org.hk/zh/xml/X62/X62n1182_001.xml#pX62p0337c0701)。

⑤浅鲜:浅少。

⑥谫:浅薄。

 

3.作者自序

性命之理,吾儒罕言之,以其信者少也。我佛极言之,以其不信者多也。故憨山大师曰:“我信人不信,非不信也,不及信也。人信我不信,非不信也,不足信也。人信信言,我信信心。言果心会,无不信矣!”

儒也,佛也,同此性也,一而二也,二而一也。我信矣,犹有不我信者,我亦信之矣。不我信矣,纵有强言信者,心终不信矣。故自信敦诚,人信易欺。诚者日精,欺者日沦。智照识惑,惑起千差,照存独立。致道者以照照惑,贵智不贵识。

近予从事于心性之学,采辑经藏中与儒书融会于心之言,汇成是书,名曰《正信录》。儒释之道,正不当以世智辨聪起分别执也。

是为序。

——乾隆五十六年,岁在辛亥,衣云道人罗聘,书于京师琉璃厂之僧舍

【今编按】民国版还有四篇序:德园居士潘庭筠序、定香居士王昶(chǎng)乾隆五十七年序、北平翁方纲乾隆五十九年序、辟支迦罗居士江藩序。今编删除以精简。

 

 

4.罗两峰先生事略

(出昭文蒋宝龄《墨林今话》)

江都罗山人,聘,字遯夫,号两峰。学问淹雅,工诗善画。少时值马嶰谷兄弟开设坛坫(diàn),海内文士半在维扬,山人执贽(zhì)从金寿门游,所学益精。已而遍走楚越齐豫燕赵之地,三至都下,所主皆当代钜公。野服萧然,跌宕诗酒,或醉后作画,尤觉神采。山人夙耽禅悦,尝梦入招提曰“花之寺”,仿佛前身即其中主僧,遂自号“花之寺僧”。精修白业,多写佛相,庄严清净,宛然面壁宗风。年六十余,在都贫不能归,时宾谷先生转运扬州,寄资斧,俾其子迎还,未一载卒。所著有《香叶草堂集》,覃溪学士谷人祭酒序之。

两峰画人物山水、花草梅竹,无不臻妙,尤著名者则在鬼趣图。鹿城王椒翁尝语余云:“山人生有异禀,双睛碧色,白昼能睹鬼魅。后颇自厌恶,乃以法[礻+厌]之,不复见矣。”其生平所作不止一本,钱竹汀宫詹(zhān)题引龚圣予之言曰:“人以画鬼为戏笔,是大不然。此乃书家之草圣也。岂有不善真书而作草书者?山人虽好奇,其笔墨足以形容之,又岂凡工所能及哉!”蒋心余太史赠诗有云:“两峰嵚(qīn)崎人,资禀轶流辈,展足裂地维,放手破天械。碧眼燃温犀,万鬼失狡狯;神光掣瞳人,下透转轮界。”谓此图也。

两峰所居,在天宁门内弥陀巷,额其堂曰朱草诗林。配方夫人婉仪,号白莲居士,受诗于沈学士,亦善写梅竹兰石,两峰称其有出尘想。居士生日偶作云:“冰簟疏帘小阁明,池边风景最关情。淤泥不染青青水,我与荷花同日生。”早卒,著有《学陆集》,暨《白莲半格诗》。

子允绍,字介人;允缵,字练塘,一字小峰;女某——俱善画。心余诗所云:“一家仙人古眷属,墨池画盏相扶持。”隐士之乐,无过于此。

居士山水不苟作,平望张看云征君藏其夫妇合画一册,中有《涉江采芙蓉图》,澹冶清妙,乃出居士手,所用小印曰“两峰之妻”。此看云同里赵君静芗为余言之。惜是册已鬻(yù)他所,不可见矣。

【今注】

①蒋宝龄:清代江苏昭文县人,字子延,工诗画,山水秀韵闲雅,名重东南。有《墨林今话》。(https://m.cidianwang.com/lishi/renwu/6/62036ye.htm

②江都:江苏省扬州市东部。

③坛坫:文人聚会之场所。维扬:扬州的别称。

④贽:礼物,拜师礼金。

⑤招提即寺院。《花之寺》(冯春明2023-07-11):“花之寺初建于隋,直至明、清依然香火缭绕。作为古寺庙遗址,在沂南县境内并不少见。……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梦入花之寺,他梦见自己的前身在一座繁花迷人的寺庙当僧人,他因而赋诗《花之寺里记身前》,并自注曰:‘予初生时不茹荤血,常梦入花之寺,因自号前身花之寺僧。’罗聘在京城卖画时,曾蜗居京城右安门外的三官庙。他的好友曾燠出资修葺了三官庙,将庙中一座繁花似锦的小院命名为花之寺,并题写了匾额。关于罗聘自号‘花之寺僧’一事,罗聘的好友汪启淑在《水曹清暇录》卷二‘花之寺’条中记载:‘友人罗两峰,号花之寺僧。考花之寺,在山左沂水县。’汪启淑的记载,清楚地佐证了罗聘梦境中的花之寺,就是以‘山左沂水县’花之寺为蓝本的。”(https://m.sohu.com/coo/sg/696597200_121091626

⑥资斧:盘缠,旅费。

⑦宫詹:太子詹事,属东宫詹事府。

⑧嵚崎:险峻,比喻品格卓异。

⑨温犀:比喻洞察一切的才识。《晋书》卷六十七《列传第三十七·温峤》:“旋于武昌,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着赤衣者。峤其夜梦人谓己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也?’意甚恶之。峤先有齿疾,至是拔之,因中风,至镇未旬而卒,时年四十二。江州士庶闻之,莫不相顾而泣。”(https://www.zhonghuadiancang.com/lishizhuanji/jinshu/1894.html

⑩鬻: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