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濒死体验

论濒死体验(20240624)

{续《论东西方的轮回观念》https://www.zhengxinfofa.org/9653.html

网友乙】关于濒死体验,我有类似的经历,所以我可以结合您发的视频谈一谈我的感悟和理解。以下是我当时的经历:

那是我17岁的时候,高二升高三的那个暑假,我和母亲去海南旅游,在三亚潜水的时候,我险些发生了意外。

一开始下潜很顺利,一对一的教练在海面上跟我讲了讲各种手势和注意事项,然后我开始下潜。下潜到一定深度,抬头看海面有距离了,鱼开始多起来,我开始剥开每个人之前发的两根香肠喂海里的鱼。教练到水下用手势和我确认是否一切都OK,我向他竖了一个大拇哥,意思是我很好。他用手势问我用不用上去休息,我想到上去休息后再潜到现在的深度,适应水压还需要时间,而我潜水快要到时间了(当时好像总共是半小时),而我还基本什么都没看到,就说我不用休息并且准备往下潜。于是他带着我向下,调节我腰上的装置,类似于那种减压的装置。我们潜到了海底珊瑚礁的位置,教练塞到我手里两个小海螺,而我,惊讶于眼前的一切,开始触摸柔软的珊瑚表面。

其实我潜水并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因为潜水是嘴吸气,鼻子呼气,和陆地上的呼吸方式不一样,每一次呼吸我都得在心里默念着哪里呼、哪里吸,才不至于混淆。这种呼吸让我很别扭,嘴要紧紧包住输氧气的管子也需要付出极大的注意力和咬力。我以为我适应了这种呼吸方式,但实际上必须得在足够冷静的情况下我才能专注于呼吸。当时水下的压力,和我吐出的泡泡的噪音,以及水泡上升时对我视野的干扰,都在提醒我自己处在一个非常的环境中,紧张影响了我的呼吸。下潜十多分钟后,我觉得自己的呼吸越来越急促,已经很难控制自己的呼吸了,于是我开始慌乱。越慌乱就越难控制住呼吸,呼吸控制不了就更慌乱。我做出了向上的手势,没有人回应。我估计是想骗过自己,还故作轻松地摸着珊瑚,因为我知道上去了肯定是没有时间再下来第二回了。过了几秒钟,我又做出了向上的手势。教练呢?也许是之前那个大拇哥让他觉得我没问题。我不知道教练在哪里,我真的开始着急了,而且也觉得憋得慌,我准备转身去找人。在我还没来得及看到教练或做第三次要往上走的手势时,一切就已经晚了,我那时呼吸的节奏完全乱了。不知是想说话,还是想大口呼吸,我居然把嘴里含的氧气管吐出去了。吐出去的那一秒我就意识到我居然干了什么样的蠢事,但是想再塞回去是不可能的,我能想到的就是拼命往水面游,能游多少是多少。

我不知道我当时离水面有多少米。我垂直往上游,本能地张开嘴呼吸,但是进嘴的没有任何空气,只有海水。连续喝了三大口海水,连续做了三次向上的游泳姿势后,估计是因为缺乏氧气,我没能再作出任何自救动作,我就悬在水中。当时眼前一黑,产生了濒死体验中时间变得漫长的那种错觉。您发的视频中,那个从梯子上摔下来的人,在几秒内去考虑怎么移动梯子让自己摔进灌木丛而不是摔到水泥地上这些缜密思考,我倒没有,因为我能做的都已经做了。当时我有什么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吗?好像也没有。我只记得当时我问了自己一句:“还没成人呢,就这么结束了吗?”这种自问顶多是带一些惋惜,似乎是在和自己商量,接受这个结果也行,不接受也行,并没有那种歇斯底里说“我一定不能死,我不要死,我还要继续活着”的想法。我没有想到父母,没有放电影似的回顾自己的一生,在那个状态更是一点儿也没想到那个教练怎么不来救自己,也没有丝毫对他的怨恨。只是感觉好像停留在一个时间和空间都静止的黑色区域中,自己的思想也静止了。这大概是我人生中唯一一次思想静止的时刻吧。

我对所有的细节的想法都记得很清晰,唯独最有神秘体验的那几秒任何当时的想法(除了一句“才十八岁就死了吗”之外)都记不起来了。按理说时间感觉消失时思维会变得缜密、清晰并且思考加速,我应该在那几秒里思考了很多东西,现在无法回忆只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我在那无比漫长的几秒里什么都没想,处于“无念”的状态,所以很自然地我什么都记不起来。还有一种解释是那些思考被锁住了,锁在了潜意识里。我可能的确快速思考了很多东西,但是那是以另一种心思考——一颗观察者的心而不是一颗评判者的心,一颗洞察力很强的心而不是一颗浮躁而又世俗的心。我唯一能觉察到的事是我那几秒里的思维方式和平常是不同的,所以我觉得自己是换了一颗心在经历那几秒的时间。于是,切换到这颗浮躁的心的状态,我回忆不起来以另一种心思考的内容便是正常的了。

为什么我说我觉得自己换了不同的思考方式或心?是因为我被人救上水面后我很快变成了原来的自己,恢复了原来的思维方式。在我缓过气之后,我就开始哭,开始怨那个教练差点害死我,但在水下无法回忆的那几秒我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怨他。我去找到母亲,母亲和潜水的负责人闹,负责人说可以给我们免除几百块钱潜水费,母亲问我这样是否能让我心里舒服,而我同意了。潜水的小哥觉得自己这一单赚得少了,就嘴里嘟囔着我听不懂的当地话,大意好像说我手里的海螺还是他塞给我的之类的。于是我知道自己又回到我熟悉的是是非非、纷纷扰扰、热热闹闹的世界中了。

那几秒钟是我人生少有的神秘体验。这个经历让我猜测,可能被迫害致死的人,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的怨气。我如果真的淹死,也不会在神秘体验中去怨恨那个教练。又如一个被卡车碾压致死的人,可能灵魂正处于好奇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上,而不会去纠缠诅咒导致他死去的人。我估计灵魂的注意力会放在识别当下的处境上。从生到死是一个如此光怪陆离的过程,又是如此新奇的、生前从未有过的经历,灵魂怎能不被完全吸引,还去想着是谁导致肉身死亡呢?就像我们的房子着火了,一切马上都要被焚毁,当务之急是抄起证件和存折快跑,而不是从书房里削一支铅笔带走或者去厨房看看还有几只鸡蛋,而怨恨杀人者就类似于数鸡蛋这种无关紧要的事。似乎灵魂就像一个好奇的孩子,不会去恨,非常善良,和我们平时的思考方式完全不同。那个被大车碾压的人,只有脱离生命危险,在病床上苏醒后,想到截肢对自己日后的生活影响有多大,才会开始怨恨那个卡车司机吧。似乎怨恨等不良情绪只在我们这个世界才有,或只用我们这种心才有,用那种心(类似于我在那几秒钟里体验到的心)就没有。

除了没有那么大的怨气外,我的第二个猜测是死亡比我们想象的更不痛苦。之前有位居士和我说,人死时,四大分解的时候,是很难受的。但是那次濒死体验中,窒息并没有让我感到特别难受和痛苦。按理说窒息是最难受的死法之一。打个比方,我没流过鼻血的时候,看到别人流鼻血,留了那么多血,一定很痛,但实际上当我自己流鼻血的时候,发现即使有很多血,看着很吓人,但其实一点也不痛。我觉得死亡也是如此。让人痛苦的是死前折磨人的疾病,而死亡本身是温暖而又让人快乐的。如果很多人都有濒死体验,那么大家会发现,人们不应该对生那么眷恋,至少不应该是那种病态的眷恋——死是由于人类的无知和恐惧,被人们想象和描述得过度可怕了(我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鼓励大家轻生或者不珍视生命)。

随着前两个猜测而来的,就是人比我们想象得更容易放下,因为他们可能会像我那时一样,切换成另一种“心”,而那一种“心”似乎更高维,很容易就能进行放下和原谅。我猜原理就是阿赖耶识在分裂或融合时会剥离“我执”吧。

第四个猜测,濒死体验对人生的改变并非是突然的。很多人说,濒死体验后,他们仿佛变了一个人,他们开始愿意接受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观念,他们变成了一个更加open-minded的人了;有人说,自那以后,他们开始对玄学和生死感兴趣,对功名利禄的追逐心不再像以前那么强烈了。我想说,改变肯定是有的,但可能不像他们说的那么突然,那么大幅度。我觉得这种事情更多的是一种对人“润物细无声”的改变。就像我,我并不是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想到死,可能偶尔会突然想起来这件事,也有时会在遇到一个棘手的让自己痛苦的事时想到如果自己离十八岁还差几个月就去世了会怎么样,但也就仅限于此,不会影响我的生活。我是在事情发生四五年之后才反过头来意识到那件事对我有多大改变。这种事情更像是潜意识里的思想植入,就像《盗梦空间》一样,你不记得被植入的具体内容,但是你的潜意识确实发生了某种改变,而潜意识在指导你的生活。只有在走出相当长的一段路后,你才会恍然察觉,一个小小的潜意识中思想的改变,对人生的改变有多大。我直到现在都不知道那几秒钟我自己或是外界的某物给我植入了什么样的思想,估计这辈子也不会知道了,因为我完全回忆不出来,唯一能确信的就是虽然锁住的文件看不到,但确实有个上了锁的盒子在那次之后被摆在了那里。

欢迎您对我的四个猜测提出佛教方面的见解。如果您有认识的人中有人经历过濒死体验,对方愿意的话,大家也可以做一个濒死体验方面的专题交流,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死亡的秘密,我单方面是不介意分享我的濒死体验的。当然,我这个也不算太濒死,只是算迄今为止比较难忘的威胁生命的个人亲身经历,用来抛砖引玉。

贤佳】感谢您分享濒死体验,让我增长了认识!就我看过的一些西方医学界的濒死体验事例资料所了解,典型的濒死体验会经历神识出体的清晰见闻,所以往往对生命的认识触动很大。您的濒死体验短暂,没有神识出体的清晰见闻,所以没觉得对生命的认识有很大触动改变,但可能在潜意识里有影响,比如您对哲学、宗教的兴趣和深思可能有此影响的潜在推动。

死亡时的苦乐状况应有很多差别,大体上善业强的人死时痛苦很少乃至安乐无苦,恶业重的人死时痛苦很大乃至极大恐怖而翻睛吐沫。

如《瑜伽师地论》说:“云何死?谓由寿量极故而便致死。此复三种,谓寿尽故、福尽故、不避不平等故,当知亦是时、非时死。或由善心,或不善心,或无记心。

“云何寿尽故死?犹如有一,随感寿量满尽故死,此名‘时死’。云何福尽故死?犹如有一,资具缺故死。云何不避不平等故死?如世尊说:‘九因九缘,未尽寿量而死。何等为九?谓食无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复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医药,不知于己若损若益,非时、非量行非梵行。’此名‘非时死’。

“云何善心死?犹如有一,将命终时,自忆先时所习善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由此因缘,尔时信等善法现行于心,乃至粗想现行。若细想行时,善心即舍,唯住无记心。所以者何?彼于尔时,于曾习善亦不能忆,他亦不能令彼忆念。云何不善心死?犹如有一,命将欲终,自忆先时串习恶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彼于尔时,贪嗔等俱诸不善法现行于心。乃至粗、细等想现行,如前善说。又善心死时,安乐而死,将欲终时无极苦受逼迫于身。恶心死时,苦恼而死,将命终时极重苦受逼迫于身。又善心死者,见不乱色相。不善心死者,见乱色相。云何无记心死?谓行善、不善者,或不行者,将命终时,自不能忆,无他令忆,尔时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乐死,亦非苦恼死。

“又行善、不善补特伽罗(编者注:前面所说指临终时的善不善心,这里指死前所行的善不善业),将命终时,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及与不善,或他令忆,彼于尔时,于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余悉皆忘。若俱平等曾串习者,彼于尔时,随初自忆,或他令忆,唯此不舍,不起余心。彼于尔时,由二种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终,谓乐着戏论因增上力,及净、不净业因增上力。……

“此中差别者,将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无量种非变怪色可意相生。若作上品不善业者,彼由见斯变怪相故,流汗毛竖,手足纷乱,遂失便秽,扪摸虚空,翻睛咀沫。彼于尔时有如是等变怪相生。若造中品不善业者,彼于尔时变怪之相或有或无,设有不具。

“又诸众生将命终时,乃至未到昏昧想位,长时所习‘我爱’现行,由此力故,谓‘我’当无,便爱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报。若预流果及一来果,尔时‘我爱’亦复现行,然此预流及一来果于此‘我爱’,由智慧力数数推求,制而不着,犹壮丈夫与羸劣者共相捔力,能制伏之,当知此中道理亦尔。若不还果,尔时‘我爱’不复现行。

“又解肢节,除天、那落迦,所余生处一切皆有。此复二种:一、重,二、轻。‘重’谓作恶业者,‘轻’谓作善业者。……

“又清净解脱死者,名调善死。不清净、不解脱死者,名不调善死。……死生同时,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而此‘中有’必具诸根。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阴暗夜。作善业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若薄福者,当生下贱家,彼于死时及入胎时,便闻种种纷乱之声,及自妄见入于丛林、竹苇、芦荻等中。若多福者,当生尊贵家,彼于尔时,便自闻有寂静美妙可意音声,及自妄见升宫殿等可意相现。”(卷第一)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30/T30n1579_001.xml#pT30p0281b0301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宋〕元照律师)说:“准《俱舍》中,人命终时,三大(编者注:火大、水大、风大)次解。火大解时,令心躁闷,翻睛吐沫;水大解时,形体洪肿,筋脉烂坏。此相必受恶报。风大解时,瞥尔命终,不知不觉。地大坚重,不能解也。生时由此三大肢节连持,此三既散,肢节即死,故云‘解’也。”(卷上)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0/T40n1805_001.xml#pT40p0182c2817

我最近看了讲述“濒死体验”研究的视频,说接近濒死的体验也可能影响人的人生观念、生活态度,而濒死体验的影响往往更深。濒死体验的众多事例研究证明意识独立于大脑,在身体死亡后还存在,生命的意义远不在于物质的拥有,这是很值得认识和思考的。可参看:

《论濒死体验现象(NDE)——布鲁斯·格雷森教授2019年完整演讲》(Charlieq1617 2024-05-05)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am411y7ju

《再问死亡——从濒死体验(NDE)探索死亡的科学事实和哲学意义(纽约大学医学院急救和复苏团队出品纪录片)》(Charlieq1617 2024-01-31)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2v421i79L

《濒死体验NDE真实性研究(赵越教授)》(禾靥2024-02-05)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7J4m1t7MP

了解这些还可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自他死亡,这是人生不可回避的大考。可参看:

《亲人离世之前一定要知道这些事情》(赵越博士2024-01-26)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N4y1J7wR

网友乙】感谢您的链接分享!随着人类对死亡认识的加深,死亡这件事在近些年慢慢演变成了一个叫做“死亡学”的学说体系。

《佛教生死学》这本书中说到:“当代西方兴起了一种与存在主义哲学有密切关系的死亡教育。存在主义哲学家极其关注死亡,他们对生与死的深沉考虑,与佛教颇为相近。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就是对死亡的研究,学习哲学即学习死亡,‘人是向死的存在’,人只有在“死亡之畏”中,才能经验到自己生存的时间性,藉此由日常生存转到‘本己’生存。只有人才有死亡,动物只是生命的终结。人类面对死亡,沉思死亡。其实不仅是佛教,纵观整个世界宗教,在如何解释死亡和缓解对死亡的恐惧方面都是宗教最拿手的,这也是宗教存在的很大意义所在。”

《宗教的科学研究》这本书中说到:“不论什么地方,宗教所牢牢抓住的最重要倾向是对死亡的恐惧。伯格森(Henri Bergson)认为它是‘静态宗教’的第二个主要起源(第一个是对自私的控制)。他写道:‘从第二个观点来看,宗教是人体本能对死亡必然性表现的一种智慧的防卫反应。’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在他对原始宗教的著名分析中,不仅把死亡问题带入他的宗教作用理论中,而且带入了宗教起源的理论中:原始时期的人十分害怕死亡,这大概是人类和动物由来已久的共同天性。他不想去认识它,结果他无法正视完全停止的消亡的概念。抓住这一点,人们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令人鼓舞的信念:即人死了之后,灵魂是连续的和活着的。但是在这复杂的、总是面对着死亡的希望和恐惧的正反两面的游戏中,这种信念并非保持不变。对于令人鼓舞的希望的呼唤,对于永生不死的强烈欲望,对于一个人自己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与消亡抗争的困难,有种种与人对立的极其强大而可怕的不祥之兆。感官的证明,可怕的尸体腐烂,可以看到的人的消失——某些明显地令人感到恐惧和害怕的本能暗示,似乎在各种文化程度上,以某种消亡的概念,以某些隐藏着的恐惧和不祥的预兆威胁着人们,并且在这里进入各种感情力量的游戏之中,进入生命的最终困境和最后死亡。而宗教则选择明确的教义、令人鼓舞的观点,和在文化上有价值的永生不死、独立于身体之外的灵魂、死后生命继续的信念,步入其中。在有关死亡的各种仪式中,在对于死者的纪念仪式和众人感情交流中,在对祖先的祭奠中,宗教提供了拯救信念的主体和形式。”

所以,如果想从对死亡的忧虑和恐惧的角度来劝说一个不信宗教的人来信宗教,除非这个人自己的信念非常薄弱,需要宗教提供强有力的解释来缓解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当然其中也包括全球这么多人都信这套理论给他带来的从众的安全感等等,否则这样劝说别人信教是不容易达成的,反而会引起别人的警觉和反感。

另外,您通过视频总结出“意识独立于大脑,在身体死亡后还存在”的结论,至于死后人的意识遇到了什么,去到了哪里的问题,有一本书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本书叫《灵界记闻》。作者史威登堡是瑞典最伟大的学者之一,这位杰出天才的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二十八岁以前,是成为科学家的修业时代;到五十岁是成为学者、政治家、工业技术家的阶段;五十岁以后,到其死亡的最后时期是超能力者、神秘主义哲学的时期。他从一个科学家突然转变为通灵人,是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点。尽管我对他说的“灵在死后世界的聚落呈一个个圆形,灵以群分,每个圆形最高灵在中间,越在边缘的灵在知性、理性和悟性方面越弱”表示怀疑,但他提到的一个点很有建设性,那就是,很多宗教,包括佛教,都认为人是因为犯了很多恶行而去地狱,比如佛教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史威登堡说,那些去往地狱的人是自己选择去地狱的(而非受报),只因他们不了解自己的本心。这些前往地狱的灵人,他们的眼睛看不到本心,他们在人世间时,忽略了真正属于心灵的本质,只关心经由物质、性、名誉和权力来满足肉体的需求,这样的人,自然会犯下许多恶行,所以看起来他们是因为恶行而去地狱的,实际上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不了解自己的本心。

您说“生命的意义远不在于物质的拥有”,我知道您没有恶意,但是一个人可以自己思考生死问题,可以自己思考真理,突然有另一个人告诉他什么是真理,这是不合适且危险的,因为每个人的信仰是很私人的事,往往告诉他的人目的都不纯。跟你说“物质不重要”的人,时常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要么他无法给你提供优质的物质资源还想白嫖你,要么他希望你少要一些物质资源,这样他能多留一点。放在宗教领域,可能更黑,别人通过“物质不重要”来给你洗脑,您有没有想过(我觉得您肯定想过),通过让许许多多的人充当免费劳动力,可以迅速积累起大量物质财富。这个超高利润的收割模式已经换汤不换药地延续了几千年了,并不是现代才被人发明出来的。我们的不贪婪和不自私恰恰成为了别人能去贪婪和自私的必要条件,所以有些其心可诛的人会极力宣扬我们不能贪婪和自私,我们要有利他、仁慈等等品质······我们的不在意物质,构成了别人能去在意物质的条件和资本。因此,您“生命的意义远不在于物质的拥有”的话一度让我看了有些愤怒。

我个人认为,人的一生都会在灵与肉的永恒矛盾与挣扎中度过,痛苦是不会消失的,只会变幻成各种形式。原理也很好理解:思维关心善恶和灵性,但大脑意识和肉体想的是财、色、名、食、睡,二者怎么可能统一啊?总有一个会被另一个盖过,会向另一个屈服,否则这人会精神分裂的,人生的日子也过不下去的。只有等到死亡后,肉体被火化碎成粉末时,没有了肉体的束缚,这种挣扎和矛盾与痛苦才会结束。所以佛教讲的灭苦可能根本就是虚妄:生前根本灭不了苦,死后苦自然就灭了。所谓的修行,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自我安慰罢了,帮助那些没有更好的事去做的人去消磨他们的时间,平安度过他们的一生。我在这里不仅指的是全职修行,也包括那些用修行插空填满一天时间的人,比如没有工作的家庭主妇,可能自己在家上个早晚课,一天总计两个小时,就觉得人生没有那么空虚,至少自己是为今生、后世做了点儿事了,也觉得内心舒坦。为今生、后世积德可能都是假的,这两个小时的最大价值估计是在于能消耗她的体力和精力,让她少跟丈夫打架,有利于当下的家庭和谐。

不知道您认不认同史威登堡关于人为何去地狱的观点?愿意听您对我的上述观点怎么看。

贤佳】您引述的《宗教的科学研究》《灵界记闻》所说内容都缺乏可验证性,可以参考,不必当作真理。我分享的“濒死体验”视频资料,有众多事例和欧美医学界的核查研究,您可再细看是否可信,思考明究人死后意识是否存在,意识和物质在人生苦乐中分别起什么作用。不论是否信宗教,这都是值得认识的。古人说“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不论别人是否“双标”欺骗我们,我们自己不含糊自欺为明智。以下资料也供参考:

《人死后会去哪里?人们又会看到什么?死而复生的人揭晓答案》(科普故事汇2020-12-14)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2a4y1H7qL

《死而未亡:彼岸的世界(Surviving Death)》(小猫咪字幕组2021-01-07)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Hh41127Si

《(纪录片)生命不息[Life After Life]》(觉醒字幕猪2022-01-27)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VL411F71v

《绝密档案被揭露!50位濒死体验者拼凑出了天堂与地狱的样子》(忘川档案2023-02-16)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es4y1a7cF

网友乙】您的观点是您分享的“濒死体验”视频资料由于有众多事例和欧美医学界的核查研究,所以相比我发的书籍是可信的,我具体看了那些视频,我发现这些视频中的很多经科学验证的观点和佛教的观点是相左的,所以如果那些视频可信的话,佛教的理论便不可信了,两个里面您只能选一个来信。有一个例子我整理出来了,这一矛盾呈现如下:

按照佛教的理论,人死后大约八小时神识完全脱离肉身,进入“中阴身”状态,除了少数极善、极恶的人会立刻转世,一般人会经历最长四十九天的“中阴身”,然后都会根据自身业力投转到下一世。然而您发的视频中的濒死体验者很多都提到过见到了自己过世的亲人,按照佛教的理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濒死的时候早已过了亲人过世四十九天内的时限,事实上,他们的亲人可能已经逝世十几年了,所以按照佛教的投胎理论,他们的亲人或许应该已经在人间成为别人家的小孩或青年了。如果是投胎成猫狗,猫狗的寿命只有十几年,可能亲人已经第一次做的猫狗都已经去世,已经正在做第二茬的猫狗了。如果想要不悖于佛教的四十九天投胎转世的理论,唯一的解释就是那些人并没看到过世的亲人,只是过世的亲人原先留在他们脑中的印象使他们在那个非常时刻下的大脑产生了一些幻觉。要是这样,濒死体验只是人的幻觉,便也没什么真实性和可靠性了。

我说的这个大脑在非常情况下产生幻觉的问题也不是不可能,没有一个理论证明人类的幻觉不能是相似的。视频中也说,濒死体验的原理可能是清醒意识与快速眼动睡眠的梦境意识混合。我认为有可能是这种混合给人带来了错觉,才让人误以为见到了隧道、光或来世。我说的这种可能不是我随便说的。《生死学十四讲》这本书中的一段关于“拟像阶段”的描写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我的推测:“又譬如临终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拟像阶段’,临终之人的‘实在’就是多重实在且森罗万象。当一个人的身体即将粉碎,准备死亡时,原本聚拢封存的自我散掉以后,会经验一种散掉的世界。在这个散掉的世界里,人们不再认识我们现在所认识的世界。这时候,病人会对着他的妈妈问:‘妈妈在哪里?’妈妈如果跟他说:‘我在这里,我就是你妈妈啊!’他会说:‘你不是我妈妈啦!’此时病人不是神志不清,而是进入了森罗万象的状态里,他不认人,因为他不再用以前的状态来认人了。”

当然还有一条路是证明那么多濒死体验者涉及到的那么多亲人都没转世投胎,但我们也知道没有投胎转世的情况少之又少,怎么可能那么多案例中那么多的亲人都没投胎转世呢?

这些视频和佛教理论的矛盾,请您给予合理的解释。

贤佳】您这局见误解了。众生有六道(地狱、鬼、旁生、人、阿修罗、天),人死后不只是投生人道或旁生道,也可能投生鬼道或天道。投生在鬼道或天道的亲人,可能出现在亡者“中阴”状态见闻中。另外,非亲人的天神、佛菩萨也可能化现为亡者的亲人,在“中阴”状态启发、引导亡者。可参看:

《论鬼神》

https://www.zhengxinfofa.org/8787.html

一些濒死体验见闻是幻觉,但有些濒死体验的见闻与现实精确吻合,用幻觉解释不通。那些医学人士是特别考虑了幻觉的可能性而作了严谨调研排除的。不能因为有些濒死体验见闻是幻觉就说所有濒死体验见闻都是幻觉,这是不严谨的。您可细看那些视频内容对这一点的论述,另可参看:

《研究濒死体验的科学家:意识离开身体的体验根本就不是幻觉!》(慧灯论道2021-09-04)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xg411V7gy

《神经行为心理学家如何解释濒死体验?它是梦境和幻觉吗?》(纪录片之家文史迷2022-09-26)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te4y1b7wb

网友乙】感谢您的视频链接分享!我到目前为止,有一个最大的疑问就是,假如这些人的濒死体验不是幻觉,而是死后确实由他们描述的那样,这对我们当下的生活又有什么改变呢?

就算经过科学证实,这些死亡的过程被写进教科书里普及了,恐怕对现实也没有丝毫改观。可参考“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会死,但是很多人还是醉生梦死,或不珍惜时间与生命”这个事实。而且依我身边的人的经验来看,大多数人是在自己行将就木或老伴去世时才突然间惊醒,意识到自己会死的这个事实,就好像之前他们被告知自己能永生一样。这点让我感到很难理解。

虽然人世无常,可能哪天出门就被车给撞死了,但总体而言,就如史铁生说的那样,“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我们还是应该按照八十岁寿终正寝这样的比较完整的时间来设置人生的节奏和逐步加深自己对死亡的感悟。了解死后的世界,还知道得那么详细(且不说真伪),对活人来说并没有什么用。《生死学十四讲》这本书说:“人在整个生命旅途有两个阶段的生命:第一个阶段是建立自己,第二个阶段是打碎自己(自我)。有些人是第一阶段没有发展好,就可能会常常被老师或是父母骂:‘你到底是怎么回事?到了这个年纪还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但是到了第二阶段,如果人还固守自我、抱残守缺的话,就会面临危机。”还有一个面临死亡的教授在这本书中说:“我现在只想一个人安静独自地面对我应该面对的事情。横竖我要面对的事情讲给这些人听,他们也听不懂,他们现在只懂得如何抢钱,如何争取经费,如何筑他们无穷的梦,而我过去也做过同样的事情。我不期待他们懂得我的处境。”所以我们不能揠苗助长,人生的发展是有阶段的,应该是到那个阶段再操心那个阶段的事,即使提前操心,很多东西也因为感悟不到那个层面而无法理解,只是白耽误时间罢了。依我看,人生的最后十年再考虑死亡就来得及。如果真是三四十岁就意外身亡了,连遗言都没来得及想,那也没辙,只能认栽、认倒霉。

您觉得认识濒死体验可以促进人思考意识和物质在人生苦乐中分别起什么作用,我可以告诉您,濒死体验并不能让人淡泊物质与欲望。物质在人生苦乐中起到了很大作用,比意识大得多。《人体简史》这本书说:“关于当今世界的预期寿命,有两件事可以说得很自信。其一是,富裕真的大有帮助。如果你人届中年,特别富裕,来自几乎任何高收入国家,那么,你差不多准能活到80多岁。一个其他方面跟你完全一样,只是比你穷的人(跟你锻炼一样多,睡得一样多,饮食跟你同样健康,只是银行存款比你少),可能比你早死10~15年。对同等生活方式来说,这是很大的不同,只是没人说得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说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都更加珍惜生命,那他们一定不会希望自己因贫穷而早死这10~15年,事实上,没有人希望自己早死10~15年。所以,为了人生有比一般人多10%左右的时长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去为死亡做更充分的准备,我们应该想尽一切合法的办法挣钱,在不损害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把挣钱当成人生最重要之事之一。

还有人说,知道灵魂离体的过程这个人就会知道为死亡做准备,就会知道修道了。我觉得为“死亡做准备”和“修道来为死亡做准备”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是两码事。前者是所有人都应该做的,后者只限于教徒有心灵需求才去这么做,而且后者甚至是应该在死亡的最后一刻摒弃掉的。有慈济和安宁病房背景的《生死学十四讲》的作者列举道:“类似这样的现象非常频繁,病人在这阶段慢慢把归属摆脱掉。譬如本来信基督信得很虔诚,到最后却把基督的照片从床头拿掉。在心莲病房我们也看过一个老阿嬷,是虔诚的佛教徒,临终之前大家都帮她念佛,可是她却不要佛珠、佛像,也不要念佛的声音。这现象不能轻率地理解为‘翻脸不认’。他必须翻脸、抛弃归属,慢慢对事情感到不重要,且觉得深厚的感情消失了,如此他才能走下去。有些人将这解释为‘情转薄’,另外有些人的解释是:信佛、信耶稣到了最后关卡却‘着魔’了。在生死学的观点里,这样的解释并不恰当,我们宁可说:由‘归属焦虑’产生的翻脸现象是走向死亡必要的关卡。去掉归属之后,人在死亡的过程中就不会害怕被抛弃,不会恐惧孤单。有一个即将过世的慈济委员,骂前来探望他的师姑:‘你们不要叫人家念佛啦!念佛不是你们教人家的那个样子。’屏则骂他的牧师和教会会友,说:‘你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你们以为你们在信宗教吗?你们以为你们信的是宗教吗?你们根本是听别人讲什么就跟着别人信什么的那种人。’当场大家都很尴尬,师姑尴尬,牧师也很尴尬。临终者为何说出这种话?因为他们的位置已经掉到一个底限的点上,他们突然看到、了解到:‘原来是这个样子。’他们看到了心智自我与宇宙机制之间的二律背反。举这两个例子并提出二律背反的概念,并不是要否认人间佛教和人间基督教。生死学的临终研究揭露心智自我与宇宙机制之间绝对的二律背反,让我们了解到真正的宗教是什么意思。就某种意义而言,我们的心智自我与宇宙意识之间,处于一种绝对二律背反的状态中,而我们的经典、宗教文字或宗教信念,则属于心智自我所建构出来人为的东西。”

所以,尽管临终助念、中阴得度等裨益人类死亡这方面,是佛教最得意也是最标榜自己的一点,可能明智的做法还是不要给临终之人助念和做任何法事,并应该让信了几十年的老信徒在临终时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且不要相信任何以佛菩萨形象来接引自己的人,这才是对他们来说最好的。

不知道您怎么看?愿听您对此的看法。

贤佳】您说“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会死,但是很多人还是醉生梦死,或不珍惜时间与生命”,这误解了濒死体验的焦点所在。濒死体验不是让人知道自己有一天会死,也不是让人为死亡作准备,而是体认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要为永生的苦乐作考虑和准备,特别应认识生命的究竟本质和意义。

如果深信乃至体认死亡并非一了百了,而是如同平常睡一觉,醒来继续生活,那么人自然会考虑准备“明天”“后天”的苦乐,而非只顾“今天”生活而杀鸡取卵、饮鸩止渴、自暴自弃等。对生命的认识缺乏长远度,那么对生命本质、意义、苦乐等的认识也自然缺乏深度,浅知短视的行为难有深远安乐的结果。一些浅知短视的经验、思考可以参考,但不必当作正理。

您说:“假如这些人的濒死体验不是幻觉,而是死后确实由他们描述的那样,这对我们当下的生活又有什么改变呢?”经历了完整濒死体验的人,生命观念、态度(不只是人生观念、态度)基本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您可再细看那些视频。另可参看:

《Anita讲述自己的濒死体验,感受到无条件的爱,癌症不药而愈》(Emptyllake 2022-06-18)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FF411c7mB

《一段真实的濒死经历 | 死过一次才学会爱》(夏日松-2023-03-10)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PX4y1S7Zn

《男子死亡后发现我们完全弄反了! (难以置信的濒死体验)》(真人无梦2024-05-06)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Vf421U7tj

网友乙】我和一个朋友聊天,聊天中发现我之前给过他您的邮箱(我自己都忘了),他向您请教的问题也正是关于有没有转世轮回的,我觉得他对于您发的这些视频的思考有一些价值。他说:“我没有觉得贤佳法师回复得不认真,我是觉得他回复的思路不一定正确,因为拍这些纪录片的人都是带有预定立场的,没有办法完全还原真相,此外受访者也是带着预定的立场,接受采访的背后的目的与意图不确定。所以如果只有这样一种方式来验证轮回是否存在,那不是我想要的方向。”“这些片子其实都是信息茧房,看的同时就在不断强化你的观点。”“都是有很强的主观立场,然后用各种论据来验证主观立场的正确性。”

我同意他说的,我补充道:“我同意。你看那些片子,专家都是一个论调:先强调自己是从小生长在一个多么无神教、崇尚科学的环境中,然后又说自己的工作是这种医学的工作,是最崇尚严谨的。还声称由于工作原因,自己会是世界上最后一批人去相信轮回转世这种神乎其神的事的人。但是,重点来了,画风一转,他们都说自己接触了这样的濒死体验的病人后让自己的三观完全改变了,从此以后变得相信轮回,然后开始像狂热的信徒一样吧啦吧啦展开自己的论说。这些专家就像都有导演在开拍之前给他们培训好了怎么说似的,连说话的思路都如出一辙呢。”

这位读者个人是相信轮回的,我不相信轮回,这点我俩不一样。他相信轮回是因为:“我觉得能够真的不相信轮回的人心理很强大,因为大部分人都没有办法面对‘人死了就是死了’的这样一种观点。”“我们都希望把一些遗憾能够在另一个维度空间内得到弥补,如果真的就是‘死了就是死了’,那么很多人都没有办法接受,因为这个现实太残酷。”最终他得出的结论就是,无论觉得轮回有还是没有,都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相信。

我感觉既然如此,大家都是一厢情愿,而且都是信息茧房,那就也没有必要谁说服谁了。这个问题咱们就探讨到这儿吧。这位读者对您探讨轮回存在与否的方式不太满意,我对这种发“哔哩哔哩”视频进行论证的方式也不太满意。

贤佳】感谢提示!对生死轮回,证实或证伪,信或者不信,都难免有预设立场或倾向,都可存疑,随缘多作了解、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