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往生净土必须信顺戒善并破“本愿法门”之三

论往生净土必须信顺戒善并破“本愿法门”之三(20240624)

(一)

居士甲】分享一下:

“《楞严》一经,不知净土者读之,则为破净土之元勋。知净土者读之,则为宏净土之善导。何以言之?以自力悟道之难,净土往生之易,十法界因果一一分明。若不仗佛力,虽阴破一二,尚或着魔发狂,为地狱种子。而且二十四圆通之工夫,今人谁能修习?唯如子忆母之念佛,凡有心者,皆堪奉行。但得净念相继,自可亲证三摩。知好歹者读之,其肯唯主自力,不仗佛力乎?不知好歹者反是,以其止欲为通家,无心了生死耳。”(〖白话翻译〗《楞严经》,不知道净土的人读了,就成为破斥净土的元勋;知道净土的人读了,就成为弘扬净土的善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靠自力悟道的困难,靠佛力净土往生的容易,十法界的因果一一都分明。如果不仗佛力,虽然五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破得一二阴,尚且可能着魔发狂,成为地狱种子。而且《楞严经》中二十四圆通的功夫,现在的人谁能修习呢?唯独如子忆母的念佛圆通,凡是有心的人,都能奉行。只要净念相继,自然可以亲自证到三摩地(正定)。知道好歹的人读了,谁肯只靠自力而不仰仗佛力呢?不知道好歹的人就相反了,因为他们只想要成为佛学大通家,没真心想了生死啊!)——《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七》

末学认为,往生的根本就是靠佛力。只要相信弥陀,愿生净土,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就一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咱念佛就是为了报佛恩就好了。对于往生中的“信”,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也就是愿意接受弥陀无条件的救度,绝没有其他附带条件。既然自愿念佛得弥陀救度,说明绝对是有很多善根因缘,哪怕五逆十恶和邪见者,也定有不少善根因缘。

至于持戒、行善,这在净土宗里是杂行。请看:

{第十八愿的念佛,称为“弘愿门”。

根据“摄生三愿”(第十九、二十、十八愿)所言,念佛分为三种:第十九愿,要门之念佛(《观无量寿佛经》之念佛);第二十愿,真门之念佛(《阿弥陀经》之念佛);第十八愿,弘愿门之念佛(《无量寿经》之念佛)。

(一)要门之念佛,亦修诸行,以念佛为诸行之一。

(二)真门之念佛,专修念佛,不修其余的散善、定善,其信仰建立在自力念佛之上。这样的念佛比较接近第十八愿,但其信心不淳,念佛夹杂自力。

(三)第十八愿的行者,则完全依怙弥陀的慈悲、智慧、威神、名号和本愿,并皈依佛法僧三宝。这样的行者,其念佛是出自于真实净信,而此真实的念佛,唯是感恩、赞叹名号。此真实行的念佛,是“名号”的彰显,具足一切功德,这样的念佛是“信心欢喜”(真实净信)之自然流露。这样的真实行和真实信,即是往生真实报土的真因,而且此行、信不可分割。

至于靠凡夫妄想佛境,请看:对于往生,我们唯有顶戴信受的分,凡夫自以为是的做作只会障碍自己领受佛心,这叫唯信独达。从信心所出的称名,只为报恩。}

持戒行善是很不错的,若信受弥陀救度,其实也不太会犯戒作恶。就像子女在外闹腾,父母说“你别闹腾了,快回家”,子女对父母有信心,确实不会执着造恶,包括不执着行善,反正跟父母走就行了。但持戒行善确实不是往生根本,往生根本一是“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名号”,二是出离心。

有的念佛人贪玩要玩,阿弥陀佛作为一个圆满的大愿佛陀,自然会有善巧方便让子女回去。咱不要把弥陀想成“十几岁考虑不周全的毛头小子”(原话好像是印光大师说的)。咱再厉害,再持戒行善,再有智慧,咱能比佛厉害么?您说是不是?

愿听闻您的看法。

贤佳】还宜随缘随力顺戒行善、忏悔罪业,避免落入“本愿法门”。可参看:

《论往生净土必须信顺戒善并破“本愿法门”》

https://www.zhengxinfofa.org/9690.html

《论往生净土必须信顺戒善并破“本愿法门”之二》

https://www.zhengxinfofa.org/9692.html

居士甲】忏悔是很好的,因为这可以认清咱们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也随顺了善导大师提出的“自观罪恶生死凡夫(故需要弥陀救度)”的“如实观”。持戒行善也是很好的,但确实不是往生正因,往生正因确实是信愿。若用咱自己生死凡夫的思维去解释圆满佛智,乃至否定佛愿,确实不合适。

“随缘随力顺戒行善、忏悔罪业”是值得提倡的,尤其在这末法时代值得我们以身作则去影响他人,但这确实不是往生正因。往生正因就是阿弥陀佛的佛力,尤其是已经成就的第十八愿。至于未能领受“本愿法门”的真谛,而刻意造恶(包括漫心宣说)来标榜自己不执着、标榜自己是正宗,确实是不对。“本愿法门”的根本源头“净土真宗”,有一点我要批评,那就是“门徒佛教”。真宗因为本身就是居士僧侣,寺院类似居士林这样,但是寺院是私人的,且过于注重师承,这样就算是“子孙庙、子孙佛教”了,实在有违佛教开放包容的理念。

贤佳】往生净土根本是信愿,此“信”不应不信顺戒善,否则不是正信。可参看《观无量寿佛经》说“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宜应以经为则、以戒为师,以人为辅,依法不依人,否则容易僻解祖师文义而不自知。

居士甲】《观无量寿佛经》所说为最基础,是方便门。任何人往生净土的次第,无不是从第十九愿到第二十愿,再从第二十愿到第十八本愿。净土宗立宗言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正符合印光大师精要法语:“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近代往生传序》

佛说法也有次第之分,何必纠结于边枝末节而不注重根本呢?请看:

{十八、十九、二十愿,被称为“摄生三愿”,顾名思义,就是如来摄受三类众生所发的愿。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大悲宣说的本怀,第十九愿和第二十愿则是为引导众生进入第十八愿所立的方便假门,此即是“三愿转入”。

表面上是以“摄生三愿”摄尽一切佛法者,用意则是令归入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三愿转入”是亲鸾圣人的体证,也是法德自然的运作。法门须大观,安心须纯粹,圣人“慧眼见真”,以十八愿统摄“摄生三愿”,统摄四十八愿,而归于十八愿的“信心”,完成了雄浑无比的大法门。

虽说是三愿转入,其实是以十八愿彻底救度众生的大悲心为本,开出方便的二十愿和十九愿,为了调熟众生根机,令一切众生最后都转入十八愿而往生成佛,如来的大悲心才能彻底满足。

学习净土的人,都会经历从十九愿转入二十愿,再从二十愿转入十八愿的历程。有人是过去生已转,有人是今生才转,个人因缘根性不同,但心路历程相同。因为这是如来的设计,法德之自然,不是我们能够自己设计或决定的。因缘成熟者,会直接入十八愿;因缘尚未成熟者,还需要三愿转入,这是自然法尔。因为人不够老实,不会直直地来,习惯于拐弯抹角,因缘如此,也只好令其拐弯抹角去兜几圈再来,所谓“失败为成功之母”。这就是三愿转入,在众生的烦恼习气中有如来不舍一切众、慈悲至极的摄受。

今生能遇到本愿的教法、顶戴信心的人,是过去已曾听闻此法,无需从头去经历三愿转入的历程,因此应直接听闻十八愿的教法,彻底听闻,直至时节因缘到来,不知不觉中被大悲心所同化,这是善导大师说的“不觉转入真如门”。}

贤佳】您可查看《印光法师文钞》中对自力的肯定,综合理解,不应局文解义而僻解。

居士甲】谢谢指点,但末学认为那是次第说法,正如刚才给您邮箱发的内容(十八、十九、二十愿,被称为“摄生三愿”,顾名思义,就是如来摄受三类众生所发的愿……)。

佛说“布施、持戒、禅修”、“戒定慧”、“从近行定到灭尽定三摩地”都是次第说法,从因果正见到“四圣谛”正见,从少欲知足到“无渴爱”,最终都是导向涅槃的。其实念佛法门也是这样,“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更直接、更根本一些。您注重基础修学,令末学很感动。其实证悟四圣谛的,哪怕初果也不会故意犯戒作粗恶。有可能对佛有更大信心的人(往生品位高)确实不会造恶,但是下品下生者造恶往生也不可轻易否定啊!

贤佳】“下品下生者造恶往生也不可轻易否定”,是的,但不应认为作恶者临终不回心悔过就能下品下生,否则是僻解。如果平时作恶,不肯回心悔过,待到临终才回心悔过,其实愚痴,且多积往生净土障因,所以最多能下品往生净土,还需临终善根大起、恳切悔过,实属侥幸。

居士甲】您说得很对,谢谢指点!

 

(二)

居士乙】经中及诸祖皆说信愿具足即可往生,我认为所谓具足,应当是能有“说走就走,绝不留恋”程度。《净土圣贤录》中事证之:

“惟恭,荆州人,常事酒博,暇则诵经,祈生安养。同寺有灵岿者,迹颇类之。里人为之语曰:‘灵岿作尽业,惟恭继其迹,地狱千万重,莫厌排头入。’恭闻曰:‘我虽罪无所逃,然仰赖佛力,十念往生,岂复堕恶道耶?’一日恭病,岿出寺,见少年手执乐器,问所从来,曰:‘西来迎恭上人耳!’一人怀中出莲花,花合如拳,叶出异光,望寺而驰。次日至寺,恭已亡矣。岿因感悟改节,以名德著。(《佛祖统纪》)”

此例中,惟恭身为出家人,常喝酒、赌博,只是闲暇时诵经发愿,旁人皆说惟恭当堕恶道,竟然亦得往生。何故?恭自知罪无所逃,死相现前,必定一心求生,别无他愿,故得佛接引。

然而于常人言,平时不用功修行,临终时难免起留恋,故而难以往生。如惟恭者,必定是宿世深种解脱善根,故能平日放纵,临终却有说走就走、绝不留恋的洒脱。

求往生之人,固然应该每日扪心自问:“若佛此刻现身接引,我是否会有丝毫迟疑?”若察觉自己有丝毫疑虑,则应以种种善巧将其打消。对实在不能放下贪爱的人而言,则无如修持“药师愿海”者之殊胜,彼佛愿力,令其所求如愿,又渐趋菩提。若弥陀、药师皆不愿亲近,则真无可救药之人!

贤佳】这故事可能是讹传,不宜定取为理则。可参看:

《论往生净土必须信顺戒善并破“本愿法门”》

https://www.zhengxinfofa.org/9690.html

《论往生净土必须信顺戒善并破“本愿法门”之二》

https://www.zhengxinfofa.org/9692.html

居士乙】此事值得讨论。有《印光大师排印流通序》的《净土圣贤录》中收录了此事,另外彭际清记曰:“《居士传》《善女人传》所录诸贤,必征素行,苟有瑕疵,概从简斥。兹则但以末后为凭,不论既往之失。故如雄俊、惟恭之辈,钟馗、善和之徒,既登末品,便预圣流,其他概可知矣。是知弥陀愿力、极乐庄严,如大海不拒夫百川,杲日不遗于一孔,但肯回心,都无弃物,凡属有情,普应信受。”

其中雄俊之事更为令人惊骇:“雄俊,姓周,成都人,善讲说,无戒行,尝罢道从戎,寻复为僧,亦颇知愧悔,常持佛名。大历中,暴亡,入冥,主者呵责,命付地狱,俊大呼曰:‘《观经》言:造五逆罪,临终十念,即得往生。雄俊虽造罪,不犯五逆,若准念佛之功,合生净土,不然三世诸佛即成妄语!’遂合掌谛念,宝台忽现,乘空西去。同时有自冥还者传其事云。”

《净土或问》中也承认带业往生:“问曰:五浊恶世,人皆有罪,纵未造五逆重罪,其余罪业孰能无之?苟不忏悔消灭,但只临终念佛能往生乎?’答曰:‘亦得生也,此乃全藉弥陀不思议之大愿力也。’”

又说:“‘四土’文中亦云,具惑染者亦得生‘同居净’也。又如僧雄俊临入镬汤,并汾州人屠牛为业,临终见群牛逼触其身苦痛切己,及张钟馗杀鸡为业,临终见神人驱群鸡喙破两目流血盈床,称佛名号俱生净土,此非佛力而何?”

心净则国土净,此因果报应之必然也。一念信愿,皆是多生多劫之善根,不是平白无故得来的。故而我认为,若平时但能数数发愿舍此世界、求彼世界,皆得往生,因为求往生即是求离贪嗔痴而得作佛,故而此愿心即有无上功德。

当然我的理解未必正确,未曾告诉除法师以外的其他人,我也志不在下品,不过惟恭之事或非讹传。

佛法深奥,究竟何种信愿才能往生,这的确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岂敢师心自专。愿常得法师教诲。

贤佳】“但肯回心”,这句应是区别正邪真伪的一个关键。若惟恭等平时违戒作恶者临终未肯回心悔过,那么所说故事应是讹传。若故事为真,应知其人必定临终恳切回心悔过,否则落入“本愿法门”。如果平时不肯回心悔过,等到临终才回心悔过,其实愚痴,且多积往生障因,所以最多能下品往生。应深信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本愿,平时积极随顺佛心修习“净业”正因(净业三福),不自暴,不自弃,常怀惭愧,有过则悔,应能高品往生,何乐不为?

 

(三)

贤佳】附件文稿(如上)供阅。

居士丙】那位提问居士确实是落入了“本愿法门”的坑,居然还引用印祖开示,这就有点断章取义了,印祖有多篇文章驳斥“本愿法门”的。

如《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七》说:“梁任公久在日本,其所叙佛法,大略皆依日本人之成书而论。日本净土宗以善导为初祖,此语颇不恰当。夫净土一法,自远公以后,极力宏阐者代不乏人,即吾国以善导为二祖亦属偶尔,非谓远公以后无人宏扬此宗也。如此节目,似宜依古,依吾国向例。何可以讹传讹,致启后人疑议乎哉!”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补·驳守培法师〈一心念佛即得往生论〉》说:“凡修行人,无不持戒修善、尽纲常伦理之道,故大小乘律中皆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略文。今谓一心念佛者皆无其德与道,则此一心念佛之人为泥塑木雕耶?为仍着衣、吃饭与世人无异矣?若着衣、吃饭,何可无戒善、纲常乎?又既着衣、吃饭不碍‘一心’,然则生信发愿何为便夹杂而不一心乎?一言以蔽之曰:只知说大话,未曾实行故。”

印祖整篇《文钞》都让我们要修“净业三福”,要“敦伦尽分”,要“严持戒律”,怎么可以将这些都忽略不修呢?

如《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补·上堂法语(五七)》说:“制灭之法,莫善于戒。不持戒,则虽具圣智,全体变为凡情。能持戒,则不离凡情,直下即成圣智。喻如水结成冰,冰融成水,冰水同一湿性,而流结不同者,以其所随之缘有寒温之各异也。了此则严持净戒,背尘合觉,如丧考妣,如救头燃,纵令千圣齐挽留,撒手向前不回顾。受戒佛子,各宜努力!戒网高张为世范,无边苦海尽干枯。”(〖白话翻译〗制情灭妄的方法,没有好过持戒的。不持戒,虽然具足圣智,全体变为凡情。能持戒,则不离凡情,当下就转成圣智。譬如水结成冰,冰融成水,冰和水是同一个湿性,而流动与固结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它所随的外缘有寒冷和温和的差异啊!明了这个道理,就严持净戒,背六尘,合性觉,如失去父母一般,如救燃头之火一样,纵然是千位圣人一齐挽留,也撒手向前不回头。受戒的佛子,各自要努力!戒网高张为世范,无边苦海尽干枯。)

至于作恶之人也能往生,那毕竟是个案,不可以当常法。这种人一定是临终知道自己作恶多端死了要堕苦海,加上有善知识提醒,诚恳忏悔,具足信愿,也是过去生修过,那么多恶人有几个有这么好的机缘?这个千万不能赌,我们还是要老老实实修“净业三福”“敦伦尽分”“严持戒律”。

贤佳】是的!信愿、念佛、戒善(净业三福、敦伦尽分)等,本是相辅相成,并可相含相摄,如同油盐与蔬菜和合加火成为营养美味,虽然有本、末、正、助等差别,且不妨特殊情况特殊取用,但不应一向唯取其一、执此废彼,而硬违经律、道德。

如《大智度论》说:“譬如田舍人初不识盐,见贵人以盐着种种肉菜中而食,问言:‘何以故尔?’语言:‘此盐能令诸物味美故。’此人便念此盐能令诸物美,自味必多,便空抄盐,满口食之,咸苦伤口,而问言:‘汝何以言盐能作美?’贵人言:‘痴人!此当筹量多少,和之令美,云何纯食盐?’”(卷第十八)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5/T25n1509_018.xml#pT25p0194a1506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复周群铮居士书三》说:“学佛必须专以自了为事,然亦须随分随力以作功德。若大力量人,方能彻底放下,彻底提起。中下之人,以无一切作为,遂成懒惰懈怠,则自利也不认真,利人全置度外,流入杨子拔毛不肯利人之弊。故必须二法相辅而行,但专主于自利一边。

“二林之语,亦不可误会,误会则得罪二林不小。二林之意,乃专主自利,非并随分随力教人修习净土法门全废也。利人一事,唯大菩萨方能担荷,降此谁敢说此大话?中下之人,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门有六度万行故。自未度脱,利人仍属自利,但不可专在外边事迹上做。其于对治自心之烦恼习气置之不讲,则由有外行,内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为德,则所损多矣。

“譬如吃饭,须有菜蔬佐助。亦如身体,必用衣冠庄严。何于长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门深入,而尽废余门也?一门深入,尽废余门,唯‘打七’时方可。平时若非菩萨再来,断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则生厌故也。天之生物,必须晴雨调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实际。使常雨常晴、常寒常暑,则普天之下了无一物矣。况吾侪心如猿猴,不以种种法对治,而欲彼安于一处、不妄奔驰者,甚难甚难!

“人当自谅其力,不可偏执一法,亦不可漫无统绪。以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为主,遇一切人,上而父母,中而兄弟、朋友,下而妻子、奴仆,皆以此为导,将谓非自利乎?一灯只一灯,一灯传百千万亿灯,于此一灯了无所损,孰得孰失,何去何从,岂待问人方了知乎?”

居士丙】那位居士既然认可印祖,可仔细看一下印祖驳斥守培法师一文,最好把整部《文钞》多看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