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附体”

附体(20240701)

{续《论濒死体验》https://www.zhengxinfofa.org/9697.html

贤佳】有人给我分享了一篇文章:

《季羡林亲述鬼魂附体事件》(五台山黛螺顶2018-07-12)

https://mp.weixin.qq.com/s/7g3_ILqZwb4dYB1MOcTMRQ

(全文摘录){著名学者季羡林为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北大副校长。他曾亲历的鬼魂附体事件,现将季老的完整文字转载于此,以飨读者。本文选自《忆往述怀》:

关于母亲,我已经写了很多,这里不想再重复,我只想写一件我决不相信其为真而又热切希望其为真的小事。

在清华大学念书时,母亲突然去世,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赶回清平,送母亲入土。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有一天夜里,我正睡在里间的土炕上,一叔陪着我。中间隔一片枣树林的对门的宁大叔,径直走进屋内,绕过母亲的棺材,走到里屋炕前,把我叫醒,说他的老婆宁大婶“撞客”了——我们那里把鬼附人体叫做“撞客”——,撞的客就是我母亲。我大吃一惊,一骨碌爬起来,跌跌撞撞,跟着宁大叔,穿过枣林,来到他家。宁大婶坐在炕上,闭着眼睛,嘴里却不停地说着话,不是她说话,而是我母亲。一见我(毋宁说是一“听到我”,因为她没有睁眼),就抓住我的手,说:“儿啊!你让娘想得好苦呀!离家八年,也不回来看看我。你知道,娘心里是什么滋味呀!”如此刺刺不休,说个不停。我仿佛当头挨了一棒,懵懵懂懂,不知所措。按理说,听到母亲的声音,我应当嚎陶大哭,然而,我没有。我似乎又清醒过来,我在潜意识中连声问着自己:“这是可能的吗?这是真事吗?”我心里酸甜苦辣,搅成了一锅酱。我对“母亲”说:“娘啊!你不该来找宁大婶呀!你不该麻烦宁大婶呀!”我自己的声音传到我自己的耳朵里,一片空虚,一片淡漠,然而,我又不能不这样,我的那一点“科学”起了支配的作用。“母亲”连声说:“是啊!是啊!我要走了。”于是宁大婶睁开了眼睛,木然、愕然坐在土炕上。

我回到自己家里,看到母亲的棺材,伏在土炕上,一直哭到天明。我不能相信这是真的,但是希望它是真的。倚闾望子,望了八年,终于“看”到了自己心爱的独子,对母亲来说不也是一种安慰吗?但这是多么渺茫、多么神奇的一种安慰呀!母亲永远活在我的记忆里。}

季羡林向来不信宗教、不信鬼神,应是没有编造的动机,但不知这故事是否真的出自季羡林所写,如果您方便,请您帮助查核。

网友乙】《忆往述怀》确实是季羡林所写,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1.“季羡林向来不信宗教、不信鬼神”,未必见得。

季羡林在《留德十年》中说:“中国也是有地狱的,但却是舶来品,其来源是印度。谈到印度的地狱学,那真是博大精深,蔑以加矣。‘死鬼’在梵文中叫Preta,意思是‘逝去的人’,到了中国译经和尚的笔下,就译成了‘饿鬼’,可见‘饥饿’在他们心目中占多么重要的地位。汉译佛典中,关于地狱的描绘,比比皆是。《长阿含经》卷十九《地狱品》的描绘可能是有些代表性的。这里面说,共有八大地狱:第一大地狱名想,其中有十六小地狱:第一小地狱名日黑沙,二名沸屎,三名五百钉,四名饥,五名渴,六名一铜釜,七名多铜釜,八名石磨,九名脓血,十名量火,十一名灰河,十二名铁丸,十三名釿斧,十四名豺狼,十五名剑树,十六名寒冰。地狱的内容,一看名称就能知道,饥饿在里面占了一个地位。这个饥饿地狱里是什么情况呢?《长阿含经》说:(饿鬼)到饥饿地狱,狱卒来问:‘汝等来此,欲何所求?’报言:‘我饿!’狱卒即捉扑热铁上,舒展其身,以铁钩钩口使开,以热铁丸着其口中,焦其唇舌,从咽至腹,通彻下过,无不焦烂。”

一个不信鬼神的人,怎么会对地狱、佛经和那些鬼神有那么透彻和在行的了解呢?

2.季羡林在回忆往事时记忆可能产生了偏差。作为一个岁数很大的老年人,在回忆过去几十年前的事时难免多有偏差。有研究表明,人在16~23岁时记忆错误率最低(见附件截图)。老年人,即使是像季羡林那样的勤动脑、勤动笔的老年人,我们也不能指望这样的老年人的记忆有多可靠,可能很多回忆都是错的,带有主观臆想的成分,尤其是在母亲去世这种让人万分悲痛的事情上。

3.所谓鬼魂附体、五大仙附体等,已经得到了科学的实证,怕是您还没有看到相关的资讯吧?

拿黄大仙附体为例,科学的解释是:“黄鼠狼的臭味主要来自于肛门附近的臭腺,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就会排出分泌物,这些分泌物和毒气弹一样,相当臭人,并且能使人中毒,其主要成分是丁硫醇。那些民间传说中被黄鼠狼‘附身’的人,做出的不正常行为,其实是丁硫醇中毒的症状。在古代人民并不懂化学,不知道如何科学地解释这一现象,因此只能将之归咎于‘黄大仙施法’,所以大家千万别被黄鼠狼给骗了!”

《民间传说的黄鼠狼会“附身”,使人产生“癔症”,这是怎么回事?》

https://ms.mbd.baidu.com/r/1l0KjVctxRK

贤佳】1.您说“一个不信鬼神的人,怎么会对地狱、佛经和那些鬼神有那么透彻和在行的了解呢”,这逻辑不成立,因为“透彻、在行”了解不等于相信,更不等于信仰。很多批判宗教的教授学者广博了解宗教,但不信仰宗教。

那《忆往述怀》文章中季羡林明确自说“我决不相信其为真”。季羡林在您所引述《留德十年》内容后面紧接着说:“这当然是印度宗教家的幻想。”可见是不信的。另外,这段内容中说“(饿鬼)到饥饿地狱”,是常识误解,因为鬼道和地狱道是佛教所说六道中两个不同道,他将地狱有情混滥为鬼道有情了,可见他虽然博读佛教典籍,但并非透彻、在行。

2.您提供的研究资料中说:“FBI认为,记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因为大脑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发育状态,而最先随着年龄开始退化的部分是大脑中最后才发育完全的前叶。研究发现,人类记忆力在16~23岁之间正值记忆高峰阶段,记忆错误率最低。意识到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下降很正常,此时,永久记忆会有更大的概率得到提高,但短期记忆却会呈现出大不如前的情况。……研究发现,老年人或许很容易记住昨天晚上或今天早晨发生的事情,但假如问及十天之前的某件事情,他们未必就会记得了。但是,老年人却对童年时期的事情记忆深刻,尤其是寄托了深厚感情或特别有趣的事,当然也包括一些惊悚事件,这些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辈子的记忆。此外,一些年龄较大的人或许还可以记得家庭每一次庆祝重要事件而举办的宴会及其具体日期,但却时常忘记关客厅的灯,或者经常在锁门后发现没拿钥匙。20世纪70年代,FBI通过不断地研究得出结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年人如果坚持学习和研究,他(她)的记忆力要比一个四十几岁、不善于思考和智力训练的人更好。同时,FBI的研究还发现,那些坚持阅读与研究习惯的成年人智力活跃,要比那些智力不旺盛的成年人更容易记住他们阅读过和记忆过的东西。”

而《忆往述怀》中说的这件事正属于“寄托了深厚感情或特别有趣的事,当然也包括一些惊悚事件,这些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辈子的记忆”,何况季羡林是“坚持阅读与研究习惯的成年人智力活跃,要比那些智力不旺盛的成年人更容易记住他们阅读过和记忆过的东西”,可见季羡林这个回忆是比较可靠的。就具体内容来说,这个经历回忆是细节明确的,没有自显含糊不清之处,且是“决不相信其为真”的事情,不应是记忆力差而产生的现象,除非是幻想力极强而又不自知是幻想的精神失常状态,季羡林可能是这样吗?

3.您引据文章中说“那些民间传说中被黄鼠狼‘附身’的人,做出的不正常行为,其实是丁硫醇中毒的症状”,只是空口推测而没有实证。如果实证,应该考核至少一位呈现黄鼠狼“附身”现象的人确实是丁硫醇中毒,或者将丁硫醇在至少一个人身上试验,看是否产生黄鼠狼“附身”现象。这些实验验证完全没有,怎么能算是得到了科学实证?黄鼠狼“附体”可能找物、诊病等,如果是由熏触丁硫醇引生的,那会是有较大应用前景的重要科学发现吧?另外,黄鼠狼“附体”现象可用丁硫醇中毒作理论解释,被蛇“附体”现象是因为中蛇毒吗?被死人“灵魂”附体是多有的现象,可用什么“科学”理论来解释呢?

网友乙】您问:“被死人‘灵魂’附体是多有的现象,可用什么‘科学’理论来解释呢?”下面我就用许许多多的科学理论来进行解释,您可选择一种觉得好接受的来接受。

一.从总体的科学角度来解释

迄今为止,没有真正的证据来支持附体的存在。

《真的有“鬼上身”吗?》(侠客猫2023-03-2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1307304015329642

(摘录){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鬼上身的现象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据支持。现代医学对人类的生理机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没有发现存在任何神秘的力量或能量可以附在人体内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行为和思维都是受到神经系统的控制的,不存在所谓的外在力量可以完全控制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理。……总的来说,“鬼上身”作为一种文化和信仰现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真实的,但是在科学研究中并没有被证实。因此,我们需要以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来对待这一现象,避免因为迷信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伤害。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对不同文化和信仰的尊重,不去否定或嘲笑那些相信鬼神附体的人。}

二.从体质人类学的科学角度来解释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pirit_possession#Scientific_views

(摘录){Physical anthropology

Anthropologists Alice B. Kehoe and Dody H. Giletti argued that the reason that women are more commonly seen in Afro-Eurasian spirit possession cults is because of deficiencies in thiamine, tryptophan-niacin, calcium, and vitamin D. They argued that a combination of poverty and diet cause this problem, and that it is exacerbated by the strains of pregnancy and lactation. They postulated that the involuntary symptoms of these deficiencies affecting their nervous systems have been institutionalized as spirit possession.}

(翻译){体质人类学

人类学家爱丽丝B.基霍和多迪H.Giletti认为,在非洲-欧亚大陆的灵魂附体邪教中,妇女更常见的原因是缺乏硫胺素、色氨酸-烟酸、钙和维生素D。他们推测,这些影响神经系统的不自主症状已被制度化为灵魂附体。}

三.从医学和心理学的科学角度来解释

链接同上,都是维基百科。

(摘录){Medicine and psychology

See also: Culture-bound syndrome and Bicameral mentality

Spirit possession of any kind, including demonic, is just one psychiatric or medical diagnosis recognized by the DSM-5 or the ICD-10: “F44.3 Trance and possession disorders”. In clinical psychiatry, trance and possession disorders are defined as “states involving a temporary loss of the sense of personal identity and full awareness of the surroundings” and generally classed as a type of dissociative disorder.

People alleged to be possessed by spirits sometimes exhibit symptoms similar to those associated with mental illnesses such as psychosis, catatonia, mania, Tourette’s syndrome, epilepsy, schizophrenia, or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including involuntary, uncensored behavior, and an extra-human, extra-social aspect to the individual’s actions. It is not uncommon to ascribe the experience of sleep paralysis to demonic possession, although it’s not a physical or mental illnes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alleged demonic possessions can be related to trauma.

In entry article on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the DSM-5 states, “possession-form identities in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typically manifest as behaviors that appear as if a ‘spirit,’ supernatural being, or outside person has taken control such that the individual begins speaking or acting in a distinctly different manner”. The symptoms vary across cultures. The DSM-5 indicates that personality states of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may be interpreted as possession in some cultures, and instances of spirit possession are often related to traumatic experiences—suggesting that possession experiences may be caused by mental distress. In cases of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in which the alter personality is questioned as to its identity, 29 percent are reported to identify themselves as demons. A 19th century term for a mental disorder in which the patient believes that they are possessed by demons or evil spirits is demonomania or cacodemonomanis.}

(翻译){医学和心理学

另请参见:文化束缚综合征和双核心态

在临床精神病学中,恍惚和附身障碍被定义为“涉及暂时丧失个人身份感和对周围环境的完全意识的状态”,通常被归类为分离性障碍的一种。

据称被鬼魂附身的人有时会表现出与精神病、紧张症、躁狂症、抽动秽语综合症、癫痫、精神分裂症或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等精神疾病相似的症状,包括非自愿的、未经审查的行为,以及个人行为的超人类、超社会方面。将睡眠瘫痪的经历归因于恶魔附身的情况并不少见,尽管这并不是一种生理或心理疾病。研究发现,所谓的恶魔附身可能与创伤有关。

在关于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条目中,DSM-5指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中的附身形式身份通常表现为似乎被‘灵魂’、超自然生物或外界人士控制的行为,从而使个人开始以明显不同的方式说话或行动”。DSM-5指出,在某些文化中,解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人格状态可能被解释为附身,而灵魂附身的情况通常与创伤经历有关–这表明附身经历可能是由精神痛苦引起的。在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病例中,如果改变人格的身份受到质疑,据报告有29%的患者会认为自己是恶魔。19世纪有一个术语叫恶魔躁狂症(demonomania)或恶魔附身症(cacodemonomanis),指患者认为自己被恶魔或邪灵附身的精神障碍。}

四.从自我暗示的科学角度来解释

《The mind possessed: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s regularly experiencing religious possession》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561835/

(摘录){In Europe, Oesteerreich’s book on possession equally highlighted this as a phenomenon of the “lower races” or of the “lower strata” of modern civilizations, which to him was explained by a primitive unstable personality particularly prone to autosuggestion.}

(翻译){在欧洲,Oesteerreich的《附身》一书同样强调附身是“低等种族”或现代文明“下层”的现象,他将其解释为一种原始的不稳定人格,特别容易受到自我暗示的影响。}

五.从精神病的科学角度来解释

《Delusions of Possession and Religious Coping in Schizophrenia: A Qualitative Study of Four Cases》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psychology/articles/10.3389/fpsyg.2021.628925/full

(摘录){According to Goff et al. (1991), delusions of possession can develop when it is suggested to people in psychosis that their symptoms are supernatural. In an Indian study, 40%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 were encouraged by their families to accept such interpretations and participate in magico-religious treatment (faith healing) instead of consulting a psychiatrist (Kulhara et al., 2000). This may be because being possessed in that cultural context is less stigmatizing than having schizophrenia (Ventriglio et al., 2018). Unfortunately, it also discourages or delays psychiatric treatment and psychotherapy. However, similar phenomena have also been observe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like Poland (Pietkiewicz et al., 2021), Spain (Tajima-Pozo et al., 2011), or the UK (Leavey, 2010). Pietkiewicz et al. (2021) stress that religious leaders can influence help-seeking pathways and either refer people for clinical consultations or strengthen the belief in being possessed and encourage exorcisms. Tajima-Pozo et al. (2011) illustrate that with a case study of a 28-year old patient treated with medication and psychotherapy for paranoid schizophrenia with persistent delusions of possession. Because her treatment did not reduce cenesthetic hallucinations, priests led her to believe that her symptoms were due to the presence of a demon.}

(摘录){根据戈夫等人(1991)的研究,当有人向精神病患者暗示他们的症状是超自然现象时,他们就会产生附身妄想。在印度的一项研究中,4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家人的鼓励下接受了这种解释,并参加了魔法-宗教治疗(信仰疗法),而不是去看精神病医生(Kulhara等人,2000年)。这可能是因为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被附身比患精神分裂症更少耻辱感(Ventriglio等人,2018年)。不幸的是,这也阻碍或推迟了精神病治疗和心理治疗。然而,在波兰(Pietkiewicz等人,2021年)、西班牙(Tajima-Pozo等人,2011年)或英国(Leavey,2010年)等发达国家也观察到类似现象。Pietkiewicz等人(2021年)强调,宗教领袖可以影响求助途径,将患者转介到临床咨询或加强被附身的信念并鼓励驱魔。Tajima-Pozo等人(2011年)通过一个案例研究说明了这一点:一名28岁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并伴有持续的附身妄想。由于治疗并未减少她的幻觉,牧师让她相信她的症状是由于恶魔的存在。}

所以我们已经有很多的科学成果来解释附体现象了,希望您可以客观地、不加太多宗教情怀地去看待附体现象。

贤佳】1.“从总体的科学角度来解释”,您的引据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文说:“现代医学对人类的生理机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没有发现存在任何神秘的力量或能量可以附在人体内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行为和思维都是受到神经系统的控制的,不存在所谓的外在力量可以完全控制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理。”

“没发现”不等于不存在,如暗物质、暗能量占宇宙总物质、能量的95%以上,虽然在我们身边大量存在,乃至可能大量穿越我们的身体,然而我们感受不到,用现代科学仪器也观测不到,但能从一些天文物理现象由理论上推断必定存在。“灵魂”可能与暗物质、暗能量类似,虽然一般人的感官和现代科学仪器观测不到,但不能绝对断定不存在,而通过一些现象推断其存在是可能的。可参看:

《什么是暗物质和暗能量?占据整个宇宙的95%,却看不见、摸不着》(宇宙天文馆2020-10-15)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5Z4y1L763

《死后还有生命吗?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50年科学研究,精彩案例》(慧灯论道2021-09-25)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HU4y1A7Tb

《诺奖得主:灵魂是量子,与宇宙暗能量纠缠,处于生死叠加态》(琉璃身蓝晶肤2022-01-14)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T44y1L7YF

《〈柳叶刀〉特殊病例:全球首例无脑人,没有大脑也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狐思乱想2023-12-17)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WG411Y7hp

2.从精神病学的角度,观察一些精神病人自以为有“附体”,观察数量有限,且所说“附体”表现有限,不能由此断定所有“附体”现象都是由精神病引起的。

3.您所说体质人类学、医学和心理学、自我暗示角度等,似乎都是空口推测,缺乏实证,何况不一定能涵盖所有“附体”现象。

就季羡林所说“附体”现象,您用哪个“科学”理论可以解释通?请您具体解释看看。

网友乙】您让我解释季羡林所说的这个具体的“附体”现象,因为我不是当事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所以我只能做一些猜想。老实说,这样的文章大多有文学创作的成分,您不必在这上面死较真。就像两个人讨论某本书中某个情节的发生地点似的,可能这本书的整个故事在历史上就不存在,所以这样的探讨是无益且无聊的。

猜想一:季羡林已经写了许多文章,能再创作的内容有限了,所以把这件偏门左道的事进行了加工创作,妖言惑众也未可知。学者也像明星,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特点的人才更容易红和有知名度。

猜想二:母亲生前的嘱托。母亲希望儿子能记得自己,能晓得自己对儿子的眷恋与情深,所以死前托付“宁大婶”上演了这一出闹剧。试想,为什么“撞客”的人都是十里八乡的认识的人呢?距离远近还能让当事人马上赶到去看?既然灵魂能一念就穿越到千里之外,为什么不是一个在地球另一端的人被季羡林的母亲撞了客呢?这么多附体的故事,现在交通和网络这么发达,真的在地球另一端“撞客”,只要口齿清楚地说出自己是谁谁谁,人们把它想说的记下来,事后总能辗转联系到地球另一端的亲人吧?怎么没有这样的事呢?按理说,“撞客”距离远和距离近发生的概率应该差不多吧?

猜想三:宁大婶有心机,连带老公一帮人导演了这一出剧。动机可能是看到季羡林的老母孤独终老太苦了,产生了同情心,当然更可能是想激起季羡林的愧疚之情。虽说从此指望季羡林把自己当作亲生母亲一般地供养直至终老也不太现实,但至少大家都知道被附体会消耗很多阳气,弄不好以后身体就不好了,季羡林出于愧疚和补偿心理,或多或少会给一些财物补偿。而且通过这件事,就把季羡林的母亲和自己牢牢地联系在了一起,之后每次季羡林看到自己都会想起母亲。季羡林什么人?学成归国的青年才俊,才高八斗,前程似锦,自己一个粗鄙而又没有任何前途的农村老妇女,背靠这样一座大山,够吃一辈子了。

而且季羡林一说不该来找宁大婶,占用宁大婶身体的母亲就走了,这也不合逻辑呀。“撞客”需要灵魂付出很大的元气或精力吧,好不容易撞好了,如果那个人真是母亲,怎么会季羡林一说不该来就灰溜溜地走了呢?费这么大劲附体,是要传达某个必须传达的信息,比如遗言或者家里钱藏哪儿了之类的关键信息吧?而宁大婶恰恰不知道这些信息,怕季羡林和她深入对话问答,演戏就露馅了,所以就马上借坡下驴地结束了这场闹剧。

哪种更有可能呢?事情就怕推敲,是吧?就像我如果费劲吧啦地去非洲看野生动物迁徙,到了保护区门口,人家说不让进,您觉得我花了那么多酒店和机票钱会问都不问原因就直接打道回府吗?有大执念才会找活人附体对吧?执念被儿子说一句“不该来”就这么快就没了?那按这个逻辑,世界上就更不存在什么恶鬼和厉鬼了。而且按这个逻辑,那就是不用付出丝毫的努力和执念就能附体,那就应该大多数的死人都能够去找一个活着的人附体,反正不附白不附,对吧?

猜想四:季羡林为什么把这件事写出来?又为什么不管知不知道宁大婶在演戏都配合宁大婶?因为季羡林也需要给自己一个良心上的解释和安慰。季羡林去国几万里,不能在母亲床前尽孝,本身非常愧疚。《留德十年》中,他试着把女房东当成母亲,但这种自欺欺人终究无法弥补内心对中国那位真正的母亲的亏欠的歉疚,反而是德国那位母亲总是提醒他想起自己在中国的生母,从而使他内心更加痛。季羡林写出来这篇文章也是给自己良心上的舒缓和解释,就像有些人,明明知道烧纸钱没用,但亲人生前自己没有尽到义务,他花一些钱反而能让心里好受一些,算是自己给自己的心理安慰了。

贤佳】您的怀疑精神是可贵的,如果真有科学精神,还宜“刀刃向内”,怀疑自己旧有的观念,保持开放的态度继续多了解、思考。

如爱因斯坦说:“科学是这样一种企图,它要把我们杂乱无章的感觉经验同一种逻辑上贯彻一致的思想体系对应起来。……感觉经验是既定的素材,但是要说明感觉经验的理论却是人造的。它是一个极其艰辛的适应过程的产物:假设性的,永远不会是完全最后定论的,始终要遭到质问和怀疑。”(《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另可参看:

《美国〈科学〉杂志:意识的来源仍然是个未知的谜!》(慧灯论道2021-08-31)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mL411b7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