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建立(20240708)
【居士甲】《傅佩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人间根本不成立,除非先肯定一件事》(傅佩荣国学馆2024-06-12)
https://mp.weixin.qq.com/s/DRP80kUPj59vBd4wMO0koQ
(字幕全文){你只要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就跟你说,你必须先肯定灵魂不死,否则在人类世界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根本不可能成立。只要是人类,都有后悔的经验,“后悔”这个没有人会否认。这个世界上我们所认识的人,从青年起以后,没有一个人没有后悔过的啊!“我曾经不应该骂一个人,我去骂他,我今天很后悔。”如果你没有自由,你不会后悔,后悔是一种道德经验。那好了,道德经验要成立,一定需要什么?第一个,有一个自我,我是自由的。如果我不是自由的话,没有后悔的问题。但这个我是自由的还不够,必须怎么样?因为自由的行为带来它的后果,自由的责任跟后果不能分开,但问题在什么地方?人的寿命有限,你这一生所做的事,他的后果在你有生之年不可能完全实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人类的世界绝不可能完全实现,也许可以实现一部分。那应该第二步是什么?灵魂不死!我一定有灵魂,必须继续在我身体死后继续存在,以便接受我前面的自由的行动所造成的各种后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定有个前提,灵魂必须不死,才能讲善恶的报应。如果人死了之后,灵魂也死掉,讲报应是骗人的。你只要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就跟你说,你必须先肯定灵魂不死,否则在人类世界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根本不可能成立。第一个,你怎么判断谁善谁恶?很多人做坏事,他认为自己在做好事,你信不信?那在这个时候谁来判断?那应该怎么办?谁来执行善恶的赏罚?最后第三个——上帝存在。康德厉害吧?!跟你说,你如果按照古代的方法去探讨形而上学,“我从自然界的变化希望找到最后不变的本体”,此路不通,你永远找不到,因为你的认识能力,你所看到的是被你看到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那这一来的话,世界不可知,自我不可知,上帝不可知,那不就完蛋了吗?没关系,人类的世界不一样,人都有后悔的经验,代表你有道德经验,道德经验的前提第一个——你一定要自由。你没有自由就没有道德的问题,更不要谈后悔。那我有自由,代表我一定存在啊!我不但存在,灵魂不死,我还有灵魂,灵魂必须不死,以便接受我的自由行动所造成的各种善恶的报应。但是灵魂不死也没用啊,因为善恶的报应需要一个超级的力量,他有绝对的正义、公平,不是每个人自己想的,所以上帝必须存在,以作为最后报应的实施者。所以从康德的道德哲学实践理性推出来三点:第一个是“我是自由的”,第二个,灵魂是不死的;第三个,上帝是存在的。}
【贤佳】很好的哲辨资料!这说明要相信“灵魂不死”,才能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道德信念才能坚固建立。但第三点“上帝存在”不必安立,善恶行为自有苦乐果报,不必由上帝判断善恶并实施奖惩。
傅佩荣建立了国学馆,主体是宣扬儒家思想文化吧?儒家《中庸》说:“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尚书·大禹谟》说:“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隐含有“灵魂不死”的前提思想观念。有些人说儒家只认可现世道德而否定三世因果,其实是误解。
【居士甲】佛教讲善恶因果报应,基于三世轮回说,故反对断灭论。“人死如灯灭”即是断灭论。何谓善?儒家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善。佛家所说之善有世、出世间法阶梯,世间之善未必等于出世间之善,但世间之善是出世间之善的基础。其共同点就是持戒,三学(戒、定、慧)及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皆为善。
国外宗教认为善恶因果报应由上帝主宰,但对上帝的理解有异,如犹太教认为上帝偏爱犹太人,犹太人是上帝唯一选民。基督教等认为信上帝者才得救,其他异教徒虽行善也不得救。
中国人讲上天也能决定因果报应。
佛教讲三界内高级神明如天帝释、阎罗王也参与世间惩罚恶人、奖励善人行动,不限于一个上帝,属多神之说,但总体究竟是一切唯心造,皆是心造而有各种差别,最终归宿到佛性、法性、心王。
【贤佳】“三界内高级神明如天帝释、阎罗王也参与世间惩罚恶人、奖励善人行动”,这如同人间王臣等惩恶奖善,只是更能明察、公正,根本还是随顺善恶业报。稍有福报的人才能感得天帝释、阎罗王审判而启发认识,重恶业的人死后直堕地狱,没机会听阎罗王“上课”。如学诚严重破戒作恶,然而没有被人间审判,还能在寺庙里做和尚受人礼拜,是过去世的痴福共业保护,但这样不能如法忏罪,日日增长罪业,难免死后直堕地狱,没机会听阎罗王训话。
儒家的道德建立有两条路线,一是心性,二是报应。如您引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等,都属于从心性建立道德,不必考虑苦乐报应,也不必考虑“灵魂不死”“上帝存在”等。从报应建立道德,如我先前引述内容所说。儒家建立道德,以心性为主,以报应为辅,两方面相辅相成。
如《论语》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孟子》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yāo)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朱熹等宋明理学家单崇心性,而刻意否定因果报应,是偏解、自残儒家思想,使道德理论和实践虚浮乃至扭曲,极为可惜,应该纠治,重兴儒家道德建立的宏深与实效。佛教的道德建立,也是有心性、报应(因果)双轨,侧重因果报应,只是不局限于世间因果,还包含出世间因果。现今时代在中国可能宜应适当儒佛并弘,并可适当借用西方哲学,尤其“灵魂不死”方面的调查研究,深广扶助社会道德建设,也促进佛教界“以戒为师”的基础落实。
如《彻悟禅师语录》说:“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X62/X62n1182_001.xml#pX62p0337c0701)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说:“克念之功夫次第,在于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物者何?即随境所生,不合天理、不顺人情之幻妄私欲,非外物也。由此私欲固结于心,则所有知见皆随私欲而成偏邪。如贪名贪利者,只知有利,不知有害,竭力营为,或至身败名裂。爱妻、爱子者,只知妻、子之好,不知妻、子之恶,养成祸胎,或至荡产灭门者,皆由贪与爱之私欲所致也。若将此不合情理之私欲格除净尽,则妻、子之是是非非自知,名利之得之以道,不须夤缘妄求矣。……
“然专以格致为训,不以因果相辅而导者,或难奋发大心励志修持也。吾常曰:‘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法论,何独不然?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凡夫不得而见,何可认之为无乎?喻如黑夜不见一切物,不得谓一切物悉皆消灭矣。……
“宋儒谓:‘佛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乃为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据,实无其事。’断以:‘人死之后,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锉斫舂磨,将何所施?神已散矣,令谁受生?’在彼断其必无因果,而《春秋传》《史》《汉》(编者注:《史记》《汉书》)中,每有冤杀者作祟、蒙恩者报德种种事实,悉是前贤为佛教预为骗人之据乎?既无因果、无有后世,则尧桀同归于尽,谁肯孜孜修持以求身后之虚名乎?以实我已无,虚名何用?由兹善无以劝,恶无以惩。又加以特唱高调,令人为善须无所为(wèi),以有所为(wèi)而为善即是恶,此种邪说,误陷国家社会不浅。无知之人,钦其高明,绝无一念欲为善矣。有智之人,痛裂心肝,以完全将圣人循循善诱之道废之,以圣人之资格期人,然圣人亦非无所为而为善者。孔子行年七十,尚欲天假或五或十之数年,以期学《易》而免大过。(编者注:《论语·述而第七》:‘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一部《易经》,无非示人趋吉避凶、战兢惕厉克念修持之道。若如彼说,则伏羲、文王、周公、孔子皆成错误教人为恶之罪魁祸本也。有是理乎?人情如水,因果如堤。宋儒极力辟驳因果,以为是如来骗人奉教之据,而儒经中所说因果何得又是实有乎?彼欲辟佛以卫儒,卒致废经废伦、实行兽化,此种恶剧,皆由彼所唱之高调演出,俾人道或几乎熄。……如来所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一一皆是因果。若无因果,则人与禽兽无异矣!可妄说乎?!”
更多相关辨析可参看:
《因果的质疑与深论》
https://www.zhengxinfofa.org/9412.html
《论业果与心性》
https://www.zhengxinfofa.org/9612.html
《儒佛并弘之五》
https://www.zhengxinfofa.org/9665.html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