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皈依的是与非

四皈依的是与非(赏花人2017)

有些大德提到四皈依问题,他们几个就喊我,让我说说自己的思路。我也不太了解具体情况,只能说说表层的一些理解,对这些大德算是有个交代。

还是给自己设置几个问题,自己答。感谢这几位大德菩萨,给我一次自己给自己出难题,自己逼自己去想问题的机缘。

给自己设置的需要思择的问题如下:

一、从个人修证解脱的角度,谈皈依上师的利弊。

二、从僧宝和合的角度,三宝住世的角度,谈皈依上师的利弊。

三、从是否有利于上师本身修行的角度,思考皈依上师的利弊。

四、四皈依可能会引发的其他混乱。

五、从教证角度,看四皈依还是三皈依更合理。

一、从个人修证解脱角度,谈皈依上师的利弊。

弊一:需要注意情执问题,有与解脱背道而驰的隐患。

我认为,佛法是为了转染成净,业尽情空,为了清净心、平等心的透彻。

僧团为僧宝,不是一个人。上师就是一个人。对一个人的皈依,是容易产生情执的。

“上师,我在xx的天空下想你,在xx的草原上想你,安住或行走,都不能自已……”

像这种,严格点从文字上说,就是染污的情绪表达。表达出来后还要感染许多人。

但是,这种情执,在四皈依的语境里,似乎是被合理合法化了。这样处理起来就有点麻烦。

弊二:上师如果不对,弟子也全不对,一错全错。

不同的上师有不同的教派背景,假如这个上师本身能够平等对待一切法,还能引导弟子平等皈依一切僧宝,这其实也是好事。假使上师确实有这样的心胸与格局,那其实也还好的。遇到一个本身具足三皈依,丝毫没有个人名利心的上师,那其实弟子也有福。

但,从目前来看,提倡密宗比汉传佛法高的上师也不在少数。假如遇到这种上师,那弟子恐怕很难具足三皈依了。师父一个人歪掉了,那后面单纯善良的弟子们也就跟着歪了。这样就存在很大的隐患。师父谤法了,弟子也都跟着。师父搞双修,弟子也趋之若鹜。不能有反思的空间,只能接受。

皈依三宝在这个问题上要好得多。因为僧宝不是一个人,是一切正法僧众。眼里、心里还有自己师父之外的一切僧宝,那就不会对于师父盲从了。盲从的缘就少了。可以吸收各人长,避各人短。而不会说,长也护,短也护,也学。因为皈依上师,就不允许怀疑了,要视师如佛,佛不可能有错。这样就容易失去正信当中的理智。

利一:遇到具足三皈,具足平等心的上师,弟子可少走弯路,直入菩提。对上弊二。如果遇到真正入法性的上师,本身具足三皈依的上师,这种情况下弟子来依止,那是好的。

假使遇到了一个具足三皈依的上师,具足平等心的上师,那也好的。那么,弟子从刚开始皈依起,就走上了真正的解脱路、菩提路。

话也说回来,皈依上师,因为上师是不共的,即使上师本人具足三皈依,由于上师是与其他僧不共的,其实还是容易令弟子产生取此舍彼心的。

发心对的弟子,遇到对的上师,大多数应该是可以少走弯路的。

二、从僧宝和合的角度,三宝住世角度,谈皈依上师的利弊。

弊一:增加了不利于和合,不利于三宝住世的因素。

三皈依利于和合,因为,皈依佛是十方佛,皈依法是一切佛法,皈依僧是一切僧。三皈依要求对一切佛平等,一切法、一切僧平等。

这样,力持三皈依的人,情执没有机会抬头。相反的,内在的平等心会渐渐培养成了。心胸的宽广度也可以得到锻炼,公平、公正心也可以得到锻炼、提升。这些都是利于修行的。

不是说,修学三皈依的大德就一定不会有情执,但是从所缘境宽狭的角度,机会要少很多。皈依上师,那个所缘境太狭了。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容易产生爱取,看不到,内心也容不下其他的僧宝。而且,四皈依的话,这种情执被合理化了,合法化了。

这样,许多不同教派之间的弟子,就从皈依的那一刻起,注定了不能真正和合。对自己的上师“在天空下想,在草地上想,日思夜想,情不自禁”,对其他僧众“哦,也许还可以吧”。

利一:对弊一。遇到具足三皈,具足平等心的上师,弟子会平等护持三宝,利于三宝住世。这种上师身边出来的弟子,对待藏汉平等,对待自己上师与汉地和尚法师平等。

这样的话,那是三宝门里面的幸事。这种教导弟子平等对待一切僧宝的藏地上师,本身也是不可思议。假使这种上师多了,那是利于三宝住世,利于僧众和合。

由于皈依上师,视师如佛,所以上师提倡平等对待一切正法僧宝的话,那么弟子也都跟着,这样是利益很大。

三、从是否有利于上师本身修行的角度,思考皈依上师的利弊。

弊一:上师若不具深信因果的自我管理能力,会个人膨胀。

因为皈依上师,视师如佛,那么,这个上师有问题,弟子也不会提了,也看成是“示现与考验”,弟子就一味盲从。上师由于缺少一个外在监察体制,自己又没证果情况下,是很容易迷失掉了。

错误也被包装成了“示现”,弟子与师同迷醉在大家一同营造的“太平盛世”的气氛了,大家都失去了反省能力。对于上师本身的修行没什么好处,助长了我执,助长了增上慢,容易形成未证言证的增上慢。

利一:对上说,对弊一说。假使上师本身具足自我监察能力,自我反省能力,具足深信因果的自我管理能力,那么,弟子的无尽的随顺,就会激发上师无尽的惭愧心与责任心,这样,上师会更精进,更谨慎小心于自己的言行,以免弟子模仿而带坏他们。这样有个良性的互动。

第四:四皈依可能会引发的其他混乱。

有些四皈依大德说,皈依上师,那个上师就是三宝的代表,所以内涵还是三宝。这样解释似乎没有过失。

但按这个逻辑,也可以在皈依三宝前,皈依《金刚经》,皈依《法华经》,因为这些也都是佛法的总持。然后,也可以把皈依地藏菩萨、皈依文殊菩萨放在皈依三宝面前,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菩萨也可以说三宝的总集。然后,也可以把皈依阿弥陀佛、皈依药师佛单独摘出来放到皈依三宝面前。

在自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前,加一个自皈依阿弥陀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这样似乎也不合理。

这样花样就多了,没完没了的花样出来。以后许多大德可能兴之所致,他们都欢喜自己创一个。比方石破天惊说《楞严》,风起云涌演《华严》之类的,也自己弄一套出来,以某几本经抽出来放在三宝前头。这些也不是没有。

这样,四皈依的这种自我阐释,似乎是大开戏论之河,乱了三皈依。

第五:从教证角度,看四皈依还是三皈依更合理。

分别引一密教部、一非密教部二经来说。

密教部,引《佛说瑜伽大教王经》,经说三皈依:

时阿阇梨与弟子受三归依,忏悔罪障回向发愿,乃至弟子以身命布施,发大菩提心,即说三归伽陀曰:

我今归敬于三宝,我佛旷劫超三有,妙法能除烦恼根,获成圣众离欲尊。我昔所作诸罪业,今对三宝至诚忏,回施功德利群生,誓愿求证菩提果。”

经说要敬师:

时阿阇梨诵此三昧真言已,劝化弟子令施财宝以报师恩,或金银琉璃摩尼真珠珊瑚琥珀乃至身命等,复说颂曰:弟子应当行孝顺,报荷阇梨令欢喜,师若欢喜法得成,此外世间无有尊。时弟子闻此颂已,从座而起供养诸佛及阿阇梨。然后阿阇梨依法作护摩。其护摩供养物,持诵观想法,依息灾增益等仪。供养诸佛贤圣,然后发送贤圣及三世诸佛已,收彼坛中五色粉,弃掷江河中。于彼曼拏罗地以瞿摩夷涂之。曼拏罗所用之物尽施阿阇梨,弟子不得受。若有受者当破三昧,唯阿阇梨随意受用。”

——也就是说,敬师是敬师。但是,皈依的只有三宝。皈依的,没有上师在里面。上师就在僧宝里面就好了。

反过来,皈依是皈依三宝,不提上师。但是敬师是要敬师,要视师如佛与皈依三宝不立四宝,这个不冲突。上师摄入僧数,三宝之外再无尊。

非密经:《优婆塞戒经》(七卷)

善生言:‘世尊!如佛先说有来乞者,当先教令受三归依然后施者,何因缘故受三归依?云何名为三归依也?’‘善男子!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如汝所问云何三归依者,善男子!谓佛、法、僧。佛者,能说坏烦恼因,得正解脱。法者,即是坏烦恼因真实解脱。僧者,禀受破烦恼因得正解脱。或有说言若如是者即是一归,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分别者,如来出已则有分别,是故应当别归依佛。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有受者,佛弟子众能禀受故,是故应当别归依僧。……一切诸佛虽归依法,法由佛说故得显现,是故先应归依于佛。净身口意至心念佛,念已即离怖畏苦恼,是故应当先归依佛。智者深观如来智慧解脱最胜,能说解脱及解脱因,能说无上寂静之处,能竭生死苦恼大海,威仪庠序,三业寂静,是故应当先归依佛。智者深观生死之法是大苦聚,无上正道能永断之;生死之法渴爱饥馑,无上甘露味能充足;生死之法怖畏险难,无上正法能除断之;生死错谬邪僻不正,无常见常,无我见我,无乐见乐,不净见净,无上正法悉能断除——以是因缘应归依法。智者应观外道徒众无惭无愧,非如法住,虽为道行不知正路,虽求解脱不得正要,虽得世俗微善之法,悭吝护惜不能转说,非善行性作善行想。佛僧寂静,心多怜愍,少欲知足,如法而住,修于正道,得正解脱,得已复能转为人说,是故应当次归依僧。”

——考密教与非密教部,明确说的,似乎皈依只有三宝,没有四宝

后记:

四皈依利弊问题,就谈到这儿。或许还有其他不同的角度,其他不同的教证,但时间所限,个人也谈不了太多。还是仁者见仁的事情。既不能否定上师的重要作用,也不能对四皈依在教证与道理上存在的问题视若无睹。

愿藏地汉地一切具德上师功德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