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感悟人生 第三章《佛教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辨析

第三章《佛教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

1、 “出家比较久”就一定有法吗?
【原文】出家的法师也是一样,要跟出家比较久的法师、善知识们学习,同时呢,我们也要向佛菩萨、祖师大德们学习。

【辨析】法师的根本在于是否有法,不是出家时间的长短,时间长,不学习一样不懂。《梵网经》卷2:“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诸根不具,而实有德一切经律尽解。而新学菩萨不得观法师种姓,而不来咨受法师第一义谛者,犯轻垢罪。”

【辩护】出家人有僧腊一说,僧腊少的要尊重恭敬僧腊多的法师,这也是佛法,佛法中慢心为根本烦恼之一,因此需训练恭敬他人。出家时间短的向出家比较久的法师学习也是一种谦卑的态度。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此是谓学习。
原文没有错误,原文并未说出家久的不应向出家短的法师学习,辨析有失偏颇。

【再辨析】原文意在宣扬龙泉体系“依师法”(见原文前文)。辨析法师深明其过患故有此辨。

2、“所谓行苦,就是‘无常故苦’”吗?
【原文】所谓行苦,就是“无常故苦”。世间上面的一切人、事、物,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因为从无常的这个定义来讲,它是痛苦的。因为无常,所以它潜伏着不确定性、潜伏着危机、潜伏着恐怖、潜伏着没有答案。这本身就是对我们来说,最大的一个痛苦。

【辨析】行苦是指烦恼不息,并非“无常故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窥基大师)卷2:“此略有三:诸有漏法性堕迁流,逼迫不安,皆名行苦;世间诸乐必归坏尽,缘合缠忧,俱名坏苦;性已逼迫,更增楚切,难忍重生,皆名苦苦。”《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六:“修三苦者。谓譬如极热或疮或痈,若于其上洒以冷水,似为安乐,于生死中所有乐受,若坏灭时还起众苦,故名坏苦。此复非唯其受,即此相应余心、心所及为所缘诸有漏境,皆是坏苦。又如热痈逼切、触热水等变异触时,起极楚痛,如是当知苦受随才生起便能触恼或身或心,故名苦苦,譬如肾痛。此复如前,非唯其受。又如热痈,俱未触会二触之时,有漏舍受,为诸粗重之所随逐,故名行苦。此亦如前,非唯其受,此由先业烦恼自在而转,故名为苦,及为能发后烦恼种所随逐故,名为遍行粗重所随。……如负重担,随其重担当负几久,便有尔许不乐,取蕴重担亦尔,乃至执持尔时受苦,以此蕴中有苦烦恼粗重安住,故为行苦。既有此已,虽于现在苦未受生,然其无间由种种门能起众苦,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余二苦根本,故应于此多修厌离。”

【贤佳附辨】无常通于三苦,“无常故苦”主要指坏苦(“世间诸乐必归坏尽”)。“苦苦”无常,即痛苦可以无常变轻乃至消失,并非不好,如讲者常说无常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不好的就让它改变,变成好的”。“行苦”无常,即烦恼无常迁流不息,也由无常而可以暂时止息乃至彻底断灭,并非完全不好。行苦是坏苦、苦苦的根本,是生死轮回系缚的根本,错解此根本,则迷失出离道。

【辩护】结合上下文:“大家都知道佛教对苦的分类,有苦苦、坏苦、行苦。苦苦很好理解,我们能够感受到是苦的,比如刚才谈到死亡的痛苦。发生火灾、发生地震、发生车祸,发生疾病等等,都是非常地痛苦。坏苦,我们人会衰老,从年轻的时候逐步在衰老、变化;我们一件很好的衣服,忽然间破了一个洞;我们有很多的财物,忽然间被人家抢走了、偷走了等等,这都是坏苦。对于坏苦和苦苦,世间上面的人都是能够认识得到、感受得到的,都有体会,是共世间的。还有一个苦,叫做行苦。对行苦不太好理解,也不太好感受。所谓行苦,就是“无常故苦”。世间上面的一切人、事、物,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因此从无常的这个定义来讲,它是痛苦的。因为无常,所以它潜伏着不确定性、潜伏着危机、潜伏着恐怖、潜伏着没有答案,这本身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一个痛苦。我们希望自己有一个很好的心态,但是它很快就会变化,烦恼、贪嗔痴出来了,就不能让好心态持续;我们读了很多的书,但是记不住;我们做过很多事情,好的事情不容易记得住,坏的事情一直抹却抹不掉。对外在也是一样,外在种种的因素、环境不知不觉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一出家门,会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自己也说不清楚,自己也难以预料,更不可能去左右和掌握。气候也是一样,干旱的时候,要雨水的时候,它偏偏没有雨水;发水灾的时候,它偏偏还是在下雨等等。这些都是行苦,都是无常。无常是人世间的规律,是人世间的本质,所有的有情与无情都逃脱不掉。”
苦苦及坏苦容易理解,而行苦不太容易理解,因此用无常的概念来让大家体会、理解,无常是苦产生的根源,是苦苦、坏苦、行苦之因,无常故苦苦,无常故坏苦,无常故行苦。原文意图如此。

【再辨析】说行苦不容易理解,因龙泉体系依师做事不明经论,且辩护者自身不明佛理。“无常是苦产生的根源”这一说法与经论之意不符,属错谬相似法。
行苦的根本在阿赖耶识未转依时处于“有漏”和“粗重”的状态。
《成唯识论》:“诸有漏法,皆行苦故。”
《辨中边论》:“以诸粗重即行苦性,由此圣观有漏皆苦。”
《瑜伽师地论》:“是故一切所依自体麤重所随故、麤重所生故、麤重自性故,诸佛如来安立为苦,所谓由行苦故。”
在原文讲错,辨析法师依经论明辨后,龙泉体系辩护解仍执迷不悟讲错谬相似法,可见一斑。

3、“智慧跟文化、跟知识,它的概念就是不一样的”吗?
【原文】现代的人就会越来越有智慧。所以一个有文化知识的人,它不等于说他智慧就很高。那么智慧跟文化、跟知识,它的概念就是不一样的。学佛法呢,就是要能拥有这样子一个智慧――如何来面对自己的内心,能够认识内心的问题,能够解决内心的问题。

【辨析】佛法智慧有“世间”和“出世间”两个层面。在物质缘起方面,世间科学比古时有了更多的进步和发展,这个是承许的。对于佛法五明而言,其中的世间四明,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因明等,随时代进步都是有所发展的,作为佛弟子不必要排斥,认为世间人没有智慧。只是说不共世间的内明,现在科学确实没有涉足,具体来说菩萨六度也有世间和出世间两个层面,前五度如果没有第六度的摄持也都是共世间的。
《大智度论》卷53:“舍利弗问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云何行六波罗蜜时净菩萨道?’须菩提言:‘有世间檀波罗蜜(布施度),有出世间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持戒度)、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禅波罗蜜(禅定度)、般若波罗蜜,有世间、有出世间。’舍利弗问须菩提:‘云何世间檀波罗蜜?云何出世间檀波罗蜜?’须菩提言:‘若菩萨摩诃萨作施主,能施沙门、婆罗门、贫穷、乞人,须食与食,须饮与饮,须衣与衣,卧具、床榻、房舍、香华、璎珞、医药,种种所须资生之物;若妻子、国土、头目、手足、支节,内外之物,尽以给施。施时作是念:‘我与、彼取,我不悭贪,我为施主,我能舍一切,我随佛教施,我行檀波罗蜜。’作是施已,用得法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念言:‘是布施因缘,令众生得今世乐,后当令得入涅槃。’是人布施有三碍。何等三?我相、他相、施相。着是三相布施,是名世间檀波罗蜜。何因缘故名世间?于世间中不动不出,是名世间檀波罗蜜。
“云何名出世间檀波罗蜜?所谓三分清净。何等三?菩萨摩诃萨布施时,我不可得,不见受者,施物不可得,亦不望报,是名菩萨摩诃萨三分清净檀波罗蜜。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布施时,施与一切众生,众生亦不可得;以此布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不见微细法相。舍利弗!是名出世间檀波罗蜜。何以故名为出世间?于世间中能动、能出,是故名出世间檀波罗蜜。
“尸罗波罗蜜有所依,是为世间尸罗波罗蜜;无所依,是为出世间尸罗波罗蜜。余如檀波罗蜜说。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有所依是名世间,无所依是名出世间;余亦如檀中说。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净菩萨道。’”

【辩护】佛法分方便和智慧,智慧用以解决内心的问题,脱离轮回,得到解脱,证悟佛果;方便用于度化众生,为度化众生,需要学习世间知识。六度中有方便和智慧之分。
辨析中错将方便和智慧全部划入智慧中,将方便等同于智慧。

【再辨析】《瑜伽师地论》:“云何闻所成地?谓若略说,于五明处名句文身无量差别,觉慧为先听闻领受读诵忆念;又于依止名身句身文身义中无倒解了,如是名为闻所成地。”
明处 :(术语)学习而生智慧之处也。有五种,谓之五明处,又单云五明。地持经三曰:“明处有五种:一者内明处,二者因明处,三者声明处,四者医方明处,五者工业明处。”胜鬘宝窟中本曰:“明处者五明也,此五者生明智处,故言明处。”(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辩护者不解法师所讲之意,偷换概念将“五明”解为“方便”。且说:“六度中有方便和智慧之分。”不明佛法“方便”之意:
《辨中边论》:“何等名为十到彼岸。颂曰。
  十波罗蜜多  谓施戒安忍
  精进定般若  方便愿力智
  论曰。此显施等十度别名。施等云何各别作业。颂曰。
  饶益不害受  增德能入脱
  无尽常起定  受用成熟他
  论曰。此显施等十到彼岸各别事业。如次应知。谓诸菩萨由布施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普能饶益。由净戒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不为损害。由安忍波罗蜜多。故他损害时深能忍。受由精进波罗蜜多故。增长功德。由静虑波罗蜜多故。起神通等能引有情令入正法。由般若波罗蜜多故。能正教授教诫有情令得解脱。由方便善巧波罗蜜多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能令施等功德无尽。由愿波罗蜜多故。摄受随顺施等胜生。一切生中恒得值佛。恭敬供养常起施等。由力波罗蜜多故。具足思择修习二力伏灭诸障。能令施等常决定转。由智波罗蜜多故。离如闻言诸法迷谬。受用施等增上法乐。无倒成熟一切有情。”

4、“基本粒子”衰变过程岂是“即生即灭,即灭即生”?
【原文】那么现代的量子学,那么有一个发明,叫做基本粒子。这个基本粒子呢,它的特点就是即生即灭,即灭即生。

【辨析】从现代科学来讲,基本粒子是自然存在物的科学发现,不是发明。大多数基本粒子的寿命很短,但不是没有寿命。其次不稳定的基本粒子衰变后,也不能再生。粒子衰变是一基本粒子变成其他基本粒子的自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基本粒子变成质量更轻的另一种基本粒子,及一中间粒子,例如μ子衰变中的W玻色子。这中间粒子随即变成其他粒子。如果生成的粒子不稳定,那么衰变过程还会继续。

【辩护】即生即灭,即灭即生,这里讲的是佛法中细无常的认识,目前的科学似乎还没有达到这个认识程度。不仅是基本粒子,所有的物质都是即生即灭,即灭即生。{一切唯心,生灭如幻,非“即生即灭”,无自性故}解释清楚细无常需要的篇幅相当长,可以编成一本书,此处不做更多解释。
原文没有错误,辨析中讲的是科学的认识。{辩护者理解为相似法}
【再辨析】原文是想借用科学理论来解释“即生即灭”,再用来解释“死生一如”:“我们死亡的时候,同时就在另一个状态当中去出现、去产生。那么现代的量子学,那么有一个发明,叫做基本粒子。这个基本粒子呢,它的特点就是即生即灭,即灭即生。所以可以用即生即灭的道理,来解释佛教的死生一体,死生一如,不生不死,生命无限这样一个命题。”如辨析法师所言,引用不当。
且死生一如当从“一切唯心,生死如幻,诸法缘起,无有自性”的角度理解,而非“我们死亡的时候,同时就在另一个状态当中去出现、去产生。”

5、“智慧增长一分,烦恼就减轻一分”了吗?
【原文】我们的智慧增长一分,烦恼就减轻一分,智慧分分在增长,烦恼就一分一分在减弱。

【辨析】如果仅仅是世间智慧的增长,那烦恼不会减轻,因为世间慧不能对治“我执”。如果是出世间慧,那要看到什么程度,初期一般是反复的,智慧和烦恼交战的状态。《妙法莲华经玄赞》(窥基大师)卷2:“不退有四:一、信不退,十信第六名不退心,自后不退生邪见故;二、位不退,十住第七名不退位,自后不退入二乘故;三、证不退,初地以上即名不退,所证得法不退失故;四、行不退,八地已上名不退地,(有)为、无为法皆能修故。”

【辩护】结合上下文:“烦恼跟智慧是相对的,烦恼时肯定做错事、做坏事,造恶业;智慧时就不会做错事、不会做坏事,它造的是善业,是清净的业。反过来说,我们的智慧增长一分,烦恼就减轻一分,智慧分分在增长,烦恼就一分一分在减弱。善跟恶,烦恼跟智慧,它们常常是自己和自己作对,自己和自己交战。”
辨析中提到的世间智慧概念不是佛法的智慧概念,世智聪辨不是佛法。原文是在讲佛法,自然是佛法中智慧的概念。相信绝大多数人不会理解错误。

【再辨析】同3,辨析法师所讲五明属佛法范畴,不一定能对治烦恼。辩护者再次偷换概念。
另外,烦恼和智慧并不相对。原文及辩护者所讲皆错谬相似法。
智慧应与无知相对,而无知中有染污(烦恼)和不染污之分。
染污无智:(术语)二无知之一。三乘所通断者,见思之烦恼也。俱舍颂疏一曰:“烦恼不净为染污,于境不悟,故曰无知。无知即染污,名染污无知。持业释。”文句记一曰:“小乘中立二无知:染污无知,无明为体。不染污无知,劣慧为体。”(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不染污无知:(术语)二无知之一。根性闇昧,不知事物之道理,法门之义理也,即智慧之劣者。是无始以来不学之结果也。但此无知非执著于物之不净性分,故云不染污,是以此无知非为悟谛理离生死之自行障,但为了知一切法成一切智人,普教化人之化他障,因而亦谓之化导障之惑,阿罗汉独断染污无知,不断不染污无知,故阿罗汉有赤盐亦不知之愚者。佛兼断不染污无知,故即称为一切智人。天台之三惑,以之为尘沙惑。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6、“视师如佛”?“ 善师不能视之如佛,何况恶师!”
【原文】“视师如佛”。就犹如看到我们出家的法师,看到能够给我们讲佛法的人,都当成佛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告诉我们的是佛法,善知识告诉我们的也是佛法,所以是一样的。

【辨析】《大智度论》卷49:“问曰:恶师云何得供养信受?善师不能视之如佛,何况恶师!佛何以故此中说‘于诸师尊如世尊想’?答曰:菩萨不应顺世间法。顺世间法者,善者心着,恶者远离;菩萨则不然,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于我有益,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菩萨亦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
“复次,弟子应作是念:‘师行般若波罗蜜,无量方便力,不知以何因缘故有此恶事?’如萨陀波仑闻空中十方佛教:‘汝于法师,莫念其短,常生敬畏!’
“复次,菩萨作是念:‘法师好恶,非是我事;我所求者,唯欲闻法以自利益。如泥像、木像无实功德,因发佛想故,得无量福德,何况是人智慧方便能为人说!以是故,法师有过,于我无咎。’
“‘如世尊想’者,我先说:‘菩萨异于世人。’世人分别好丑:好者爱着,犹不如佛;恶者轻慢,了不比数。菩萨则不然,观诸法毕竟空,从本已来皆如无余涅槃相;观一切众生,视之如佛,何况法师有智慧利益!以能作佛事故,视之如佛。”

【贤佳附辨】此是“观诸法毕竟空”菩萨坦然所行,能识宝取照,非是缺乏正见、不辨是非者。且对方“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于我有益”“有智慧利益”“能作佛事”,非只是显自功德、赞劝信敬供养而不开释深义、解散疑结,非是说相似法乃至邪法蒙蔽误导人,也非诱导乃至逼人破戒作恶而做魔事。

【辩护】引《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常恭敬听法,深信不毁谤,供养说法师,如佛世尊想。”原文说的就是这个偈子的意思。

【再辨析】《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于诸如来所说正法下至一颂乃至半句深信敬重。终不毁谤障蔽隐没。于说法师起世尊想。于听法众起病者想。于所说法起良药想。断除五欲无所希求。宣说正法。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法施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能断五欲。速能获得日灯光定。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智者修法施  随器说三乘
不为说余乘  恐闻而谤法
称根器说法  不为非根器
各随其所乐  劝进令欢喜
终不劝大乘  令修二乘行
或时劝彼二  进修中上乘
常恭敬听法  深信不毁谤
供养说法师  如佛世尊想
劝闻妙法药  令除烦恼病
舍利养名誉  而宣说正法”
原文所讲为菩萨摩诃萨成就的十法施大甲胄轮,如辨析法师所言,非是缺乏正见、不辨是非者。且“说法师”所讲为“诸如来所说正法”。如辨析法师所言,以能作佛事故,视之如佛。非只是显自功德、赞劝信敬供养而不开释深义、解散疑结,非是说相似法乃至邪法蒙蔽误导人,也非诱导乃至逼人破戒作恶而做魔事。
辩护者偏引且不解经意,讲相似法误导无知者。

7、“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快乐”吗?
【原文】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快乐,所以我们应该要追求快乐,而不能去追逐欲望。欲望并不能带来和引发快乐。

【辨析】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法乐,欲望虽然能带来部分快乐,但不长久,《大般涅槃经》:“善男子!以是因缘,生死之中实有乐受。菩萨摩诃萨以苦乐性不相舍离,是故说言一切皆苦。善男子!生死之中实无有乐,但诸佛菩萨随顺世间说言有乐。”

【辩护】世间人追求的是满足欲望时获得的快乐(坏苦),而佛法中所说的快乐并非是这种快乐。原文此处所指的快乐就是佛法中所说的快乐。
辨析中陷入“法乐、快乐”的文字游戏中了。

【再辨析】原作者认为:“世俗社会上面有很多的痛苦,当然也有少量的快乐,归根究底,苦多乐少。那我们学佛法,就要慢慢慢慢去解决这个问题,让快乐越来越多,痛苦越来越少,世间法它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它只是会让痛苦增加,快乐减少,那么佛法会让快乐增加,痛苦减少,最后没有。”
原作者的理路是:1、世间苦多乐少。2、佛法增加世间乐减少世间苦。3、世间法只能增加世间苦,减少世间乐。4、佛法可以增加世间乐,减少世间苦,最后苦没有。
这就是原作者理解的佛法,多么可怕啊!辨析法师引经直指其邪误相似法。辩护者再次偷换概念,以己意曲解原文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