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必审查之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必审查之

——对于龙泉寺学诚事件的省思(一位居士20241014)

儒家《论语·子路第十三》说:“定公曰:‘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上文之中,鲁定公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孔子的回答很巧妙,启发我们认识只有建立了君臣协商议事制度,君臣才能够同心同德、尽心国事。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反之,如“唯其言而莫予违”的话,即国君专权无德,又强使人不敢反对,那岂不就是“一言而丧邦”吗?

学习佛法,成就佛道,是一个极为长久的修学历程,而“视师如佛”的概念,本来是一个良善的引导,其目的是“将说法师看作佛一样,生起敬重,发起恭敬”,但是,如果混淆皈依学处“佛宝相”和“僧宝相”的关系而安立“三宝的总聚体的上师”,将会出现怎么样的情况呢?显然,一位上师的动机和身语的行为,就必然成为影响佛教团体乃至整体佛教兴衰的重要因缘了。

例如:龙泉寺的法师曾经对居士信众宣传说:“学诚法师不仅得到晋美彭措仁波切的摩顶加持,而且拥有藏传佛教的圆满传承。”分析学诚事件之中呈现出的“视师如佛”的问题,即是传授者假借“视师如佛”片段文句,令弟子只对传法者本人皈依,大搞个人神话与崇拜,盲目迷信,乃至于在“视师如佛”的概念上正邪不分、是非莫辨,甚至利用密教上师“三昧耶戒”等名义来愚弄虔诚而无知的弟子,却于弟子处获得所需要的名闻利养乃至男女淫欲,这种行为就是“相似的视师如佛”的依师法。

“相似的视师如佛”的依师法,对于佛教的长久住世伤害极大,对于居士信众的宗教情感同样亦伤害极大。更进一步,这种“相似的视师如佛”的依师法,对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目标,必然带来重大伤害!

“上师胜于佛宝”的藏密修学体系,是否符合佛教实践的普遍性原理?显然不是的,这是需要观察和分析的。对于藏密“上师胜于佛宝”的修行体系的宣传和推广,更是应该进行谨慎的观察和深刻的反省,乃至于尽量避免藏密“依师法”的盲目传播,极为重要!

在依师法的内涵上,如《陈星桥:略论汉藏语系佛教之异同及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文章所指出:“藏传佛教中,佛教徒将自己皈依的亲教师尊为‘上师’,要求视上师的身口意如佛,在皈依和念诵仪式中,通常是首先皈依礼敬上师,然后才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们强调因为有上师和上师的加持,你才有缘接触佛法僧三宝、排除魔障。在修法中也要求时常忆念、观想具德上师的恩德,把尊师依师的重要性强调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也是藏传佛教宗派传承不绝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汉传佛教,虽然如同儒家一样强调师道尊严,视师如父,但绝对不会将之凌驾于佛法僧三宝之上。王诩《鬼谷子•忤合》:‘世无常贵,事无常师。’陶弘景注:‘主善为师,故无常师。’因此,汉传佛教徒通常会拜多位法师为师,或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法师们也不会要求弟子把自己身口意视同如佛一样完美化。(https://fo.ifeng.com/a/20181104/45210766_0.shtml

在佛教皈依的传统概念上,我较认同陈星桥居士的分析总结。汉传佛教“视师如父”的观点,是符合佛教皈依的基本传统的,有助于佛教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以上是我初步的分析和思考,盼望中国佛教能够理性传承、护国利民、行稳致远!